2010年1月20日 星期三

了凡四訓—D301李月對

了凡四訓
中級講員班 第三組 D301李月對
一、前言
各位可曾仔細想過,在這世界上,為什麼有的人出生在富貴的家庭,而有的人卻出生貧賤?有的嬰兒生下來就很可愛,而有些嬰兒卻身體有缺陷?還有的被遺棄?

以優生學來說,應該是俗語說:「龍生龍,鳳生鳳。」那為什麼有些平庸的父母卻生了聰明可愛的寶寶,而有些知識份子卻反而生了白痴兒女呢?

像前不久,大富豪郭台銘的妻子、弟弟接續的往生,郭台銘那麼有錢,但有錢卻也挽留不了親人的性命,王永慶開的長庚醫院,醫治了無數人的健康,卻救不了他疼愛的長媳(王文洋的元配)。

這些命運為何會如此?追根究底,這些都跟因果脫不了關係,一但受到了業力的催討,卻只能受命運的擺佈。

一般人遇到事情不順遂之時,都會怎麼做?都會先想到算命或是到廟裡拜拜,問神明求菩薩保佑,想辦法改運,這些真的有效嗎?

明朝的時候,就有一位賢者,一位從認命到立命,修福積德,而成功改造命運的人,就是後學今天要和各位探討『了凡四訓』中的主人翁-袁了凡先生。

自古以來。一般人都被命運所控制,累世以來的業力所牽纏,而不得其解。如有明師指點,則可立定志向,再力行實踐,以化疾病於無形,掃除窮困的威脅,消除生活上的煩惱,進而達到化凡入聖的境界。



二、立命之學

「了凡」是寫這本書的人,了凡的「凡」字,有兩說法,第一是講到人,如果不是佛、菩薩、羅漢這些聖人,就是一個平凡的人,「了」是明白,也是完結的意思,「了凡」就是明白做個平凡人是不夠的,應該要做最上等的人,也就是說凡是平常人所動的那些不好念頭,要漸漸消除,所以稱作「了凡」。第二就是指作者「袁了凡」先生,他是明朝人。

了凡四訓中的道理,就很值得我們參考學習,幸運的我們雖

然受了明師ㄧ指,要如何化凡入聖?首先講到『立命之學』。

袁了凡先生,他是明朝心人原名黃,字坤儀,他是一位孝順的人,他聽從母親的意思,去學醫,但是因為遇見一位孔先生為他起數算命,而開始讀書,孔先生的預言很靈驗,所以他又請孔先生為其預卜一生。

縣考童生,當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言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補廩,某年當貢,貢後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歸,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當終於正寢,惜無子。

從此以後,凡碰到了考試,名次的先後都不出孔先生的預言所料,而且還算定,命中注定領到九十一石五斗的廩生米,才能昇華為貢生,但是當他領到七十斗之時,上司即為他呈文補貢,因此了凡先生就懷疑孔先生預言的準確性,沒想到結果還是被駁回補貢的呈文,直到丁卯年,上司發現考場裡,他出題的預備卷作的很好,不忍埋沒人才,就吩咐縣官替他呈文,正式升補貢職,計算所領之廩生米糧,又確實是九十一石五斗。從此他就更相信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了。

後學求道前,其實對算命也很好奇,很想知道將來的命運如何?不過,沒機會去算命,求道以後,接觸了很多道理,今生的際遇,跟累世因緣有關,加上祖德與根基,縱然無法擺脫業力,只要努力行功立德,也能改變命運。

人生如戲,一部已先知道結局的戲,你還會為劇情而期待緊張嗎?現實生活中,人因為未知而對未來心生憧憬,因期待而興奮,因失望而墮落;袁了凡先生,覺悟到富貴貧賤皆有命,從他被算出一生的命運之後,心無求,也沒有得失,心真正的平靜下來,因為他覺得世間事強求不得。但是可能他有善因緣,於是又巧遇雲谷禪師敎他改造命運之方,知道自己的脾氣毛病在何處!又肯決心改過,擴充德性,廣積陰德,多做善事;對聖賢之言深信不疑;因此添福添壽,改變了人生觀,了凡先生說:「凡是說:『人生禍福惟天者』者,必是凡夫俗子,若說:『禍福憑心定』賢達能安命者,必是聖賢豪傑。」又說:「天下聰明人所在皆是,所以會有道德不修,事業不發達者,都是因循苟且,貪圖安逸,而耽誤了一生。」

我們的恩師說:「愿不能了,難把鄉還。」立愿能加促我們凡事戰戰兢兢,切實力行,行功了愿,還原來本性。



三、改過之法

立定了志向之後,當然就是要排除萬難,袁了凡先生第二個就談到了改過的方法,「知恥近乎勇」是第一個要素,孟子也說過,知恥給人的影響太大了,能做到知恥則就是聖賢,不知羞恥為何物,必是禽獸無疑,改過的關鍵就在此一念之間,人之所以異於禽獸,也僅在那一念之差而已。

朱子家訓有云「惡恐人知便是大惡」,但是一般人對於自己的過錯,不是掩飾,不然就是把錯推給別人。「推功攬過」這句話根本不可能的,這是一般人的通病。

*記得後學小時候,大約四歲吧!有一天早上跟爸爸去買菜,後學坐在腳踏車後面,去的時候爸爸還叮嚀腳要打開喔!不然會被輪子絞到受傷,結果回來的路上,果然後腳跟被絞到了,已忘記有沒有哭,倒是記得大人罵的時候後學辯說:「爸去的時候有說,腳要打開,回來的時候,又沒說!」這是人類本能喔!都是別人的錯。

我們獻香唸愿懺文,但是我們每天真的有仔細去懺悔嗎?還是只是唸過就算了,袁了凡先生單是無子,就自我反省了六項原因。

1. 潔癖:當然愛乾淨是好事,但是一點髒東西都不能忍受,也是毛病。

2. 俗話說:「和氣生財」愛發脾氣,看不慣就要唸,看不順眼就要罵,不能忍受,這是沒福氣,後學常告訴子女們,臉如果臭臭的,沒有笑容,財神爺看到你都要閃,像我們的彌勒佛一樣常掛笑臉,每天都會很LUCK!

3. 仁愛:「愛人者人恆愛之」,仁愛不只是愛自己、家人而已,舉凡一切有生命者,我們都應當愛惜,因為我們是彌勒眷屬。

4. 多言耗氣:前面三條講的是存心,後面講的是從生理上,喜歡說話,喜歡批評別人,論是非,所以說,言語上常常喜歡強出頭,這容易傷氣,生理上受傷害,不是有一句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口氣保百年身。」這是有道理的。

5. 喜飲鑠精:酒精會促進血液循環加快,阻斷思考能力,失言失態就難免了,飲酒過度會傷身也傷心,因此現在交通法則會嚴格取締,酒後駕車,這關係到很多人生命財產問題。喝酒而遺憾終身的例子很多,例如最近的黃小妹妹,被酒後吵架失去理智的爸爸丟入滾燙的湯麵鍋裏,一般正常人怎會做出這種行為呢?酒精真的很可怕!

6. 晚睡也是很不好,這一點不僅是了凡先生的毛病,也是現代人的通病,以前人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睡早起身體健康,符合生理時鐘,因為生理上各部器官,有固定行經的經絡時辰,例如晚上熬夜的人,肝跟腎就很不好。

以上幾點是袁了凡先生自己反省的一部份而已,想想我們自己毛病也很多,要真實去反省檢討,才真正知道自己的過失很多。「知過能改,善莫大焉。」世間最大的善行,就是改過。難怪聖人(曾子)也要吾日三省吾身。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連皇帝都體悟,天命所作的不善,是可以改變的,我們修善積德就可以改變,我們為什麼不去做呢?

當然我們每個人的個性,生活際遇不同,各有其長,也各有其短,日常生活有不能稱心如意,要反省自己德性未修,涵養不夠,如此一來,大事化小事,小事也會化無;有很多人事情一發生,總是為自己找理由,找藉口,這是逃避,一但養成習慣,像是姑息養奸,一切都是別人的錯,自己只能陷入命運的定數中。我們要反省的事實在太多了,因為人的慾望很多,一但失望就會生氣、嫉妒,甚至心生不好的念頭,一般而言,人的過失雖然有好幾百種,但歸根究底,都是從心所起,若能心不動念,無私無慾,就不必逐樣檢討名、利、色、貨諸過失,只要一心向善,正氣所鐘,邪念自然一塵不染,就像太陽當空,鬼魅盡消一般,這就是所謂「本立而道生」之理。

所以改過是立命的下手功夫,因為不知改過的人,就像漏了底的容器,行善也收不到效果。



四、積善之方

易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古代有一位姓顏的人家,把女兒許配給孔子的父親,只打聽其祖先是否積有大德,而不管孔家是否富有,他認為只要祖上積有大德,其子孫必然會出人頭地,其實他就是孔子的外公。他把女兒嫁給孔子的父親-你看!不是隨便嫁的,他看出孔氏一家人代代都積德,代代修善,這家庭裡子孫一定有發達的,所以將女兒嫁給孔家是有道理的。

反之,人常常因為碰到不好的事,而抱怨「我是上輩子,造什麼孽,造啥歹積德?」可見積善有多麼重要。

(一) 袁了凡先生就積善之事說的很詳細:

1. 有真善與假善-簡單的說為人處世,利人之善才是真善,利己之善則是假善,發於內心的善行是真善,裝給別人看的善行是假善,無所求而為之善是真善,有所求而為之善是假善。

2. 端善與曲善-從內心深處潛移默化,一心只為濟世,純為愛人助人,才是端正之善,若有一絲媚世之心,一點憤事玩世之心,則是虛偽歪曲之善。

3. 陽善與陰善-為善而為人知是陽善,行善而不為人知就是陰善。

4. 是善與非善-凡人行善,不可只看行為,必須看他的利弊,不可只看現在,必看事情的結果,不可只論個人的得失,需看對大眾的影響。若現行似善,而其結果足以害人,則似善而非善。若現行雖然不善,而其結果有益於大眾,則雖非善而實是善。例如:不應該的寬恕,過分的稱讚別人,為守小信而誤大事,寵小孩而養大患…等。

5. 偏善與正善-人人皆知善是正,惡是偏,但是若行善心而使事成惡,則是正中偏,若是惡而使事成善,則是偏中正,所以為人處世要靠智慧。

6. 半善與滿善-為善必須發乎真誠自然,事後不牢記在心裏,則雖小善也能達到成果,若懷有企圖行善,施恩望報,就是終生行善,還只是半善。

7. 大小難易看動機-無錢無勢之人,行善助人是比較困難,但若能盡力而為,在困難之中去行善其價值也更為可貴,獲福也必更大,有錢有勢之人,行善積德是太容易了,容易行善而不為,即為自暴自棄,正如俗語所言:「富而不仁如肥豬。」

(二) 行善妙方有十味:前面把行善的道理跟原則,略為說明,接下談的是隨緣濟眾,行善積德的方法。

1. 與人為善-簡單的說,就像推功攬過,隱惡揚善,謙虛處事。例如:帝舜年輕的時候,在山東看漁人捕魚,看到漁藏豐富的靜水深潭,都被年輕力壯者爭相佔取,而老弱漁人,反被排斥於急流淺灘之處,而深感傷心,於是他也親身下水捕魚,凡是碰到了別人過來搶補,他就故意讓人,而不抱怨,逢到有人把魚讓給他捕捉,就當面稱讚並道謝,如此相處了一段時間,也就形成了禮讓的風氣。試想,以舜之才智,哪有不能用言語敎人的道理?而他卻不用言語,寧取身教,潛移默化轉移人心風氣,真是用心良苦。

2. 敬愛存心-所謂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人人若能敬業樂群,安分守己,敬重別人,也珍重自己,即是代天行道,敬愛存心。

3. 成人之美-凡發現有人行善,其志可嘉,就應該設法給予扶助,以成人之美。

4. 勸人為善-韓愈說:「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為人若能臨機應變,因材施教,做到不失人不言,則就像解人煩惱,醒人噩夢一樣,是最好也最實惠的。

5. 救人危急-人生在世,難免都會有失敗與不幸的遭遇,當碰到了別人遭到禍害之時,應當像自己碰到災難一樣,盡力給予協助,譬如拿話安慰,或聽他傾訴以發洩他的冤屈,或給予其他的方式接濟都可以,就是救人危急。

6. 興建大利-協助建設公共設施,救濟貧困,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像捐款募款興建大佛堂…..等,就是興建大利。

7. 捨財作福-佛家萬種行持,以佈施為第一。世人把錢財看的比生死更重要,因此人若能看破人生從最困難的財施做起,以利群生,廣積陰德,則內能去除自私吝嗇的劣根性,外能濟人之急難,則將大有功於修善行持。

8. 維持正法-正法即是正道,正道是萬世生靈的指標,沒有正法,則天地萬物將難予化育成長。

9. 敬重尊長-凡是年歲、道德、職位、見識高的人都要敬重,試看忠義之家,子孫沒有不綿延昌盛的。

10. 愛惜物命-古人曾說:「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當然一般人很難做到此種境界,但若不知愛惜物命,暴殄天物,就跟造了殺生罪孽過失一樣。

以上這麼多積善之方,值得讓我們去參考實踐,我們今天能求道,是我們祖先造的陰德,也可能是我們前世有修,所以我們更要行功了愿,我們在佛前立的十條大愿,是最好的修道依據,我們不但修內聖,也行外王,福慧雙修,渡人成全人的萬種功德,更甚了凡先生的積善之方, 我們不但能超生了死,甚至九玄七祖都能沾光。



(補充資料)

(一)、敬神護法子孫昌

嘉與人包憑,他的父親是安徽池陽太守,生有七個兒子,包憑是最小的一個,入贅平湖袁氏為婿,雖然博學多才,卻屢次考試都不上榜。有一天到太湖附近遊覽,行至一村中,見一寺院破漏,觀音佛像破雨淋【詩】沾污,即取出身上所有的 十兩 銀子,給主持人作為修築廟宇之用,僧人說:「工事太大,所費必鉅,恐怕難予完成你交待的心願。」

於是他就再取出隨身行李,貴重值錢的衣物,交予僧人,雖經隨行僕人再三勸阻,他還是誠心樂意的捐出,並說:「只要佛像不被損壞,我沒有衣物使用又有啥關係!」

僧人說:「施捨錢財衣物並非難事,但你虔誠心意,確實難得。」寺院修好之後,有一天他又來遊此寺,夜宿寺中,即夢見護法前來道謝說:「你子當享世代俸祿。」後來他的兒子汴與孫子,都真的作了大官。

嘉善人支立的父親,當刑房吏的時候,對一個無辜被人陷害而判死罪的囚犯,很是同情想替他洗冤,這個囚犯告訴他的告訴他的妻子說:「支先生待人很好,也很同情我的遭遇,願意代為洗雪冤情,我們已沒有什麼可以報答,明天你請他到鄉下、詳述案情過節,並親身奉侍他,他若肯接納,則我就可能平反獲釋。」他的妻子流著眼淚答應了。

隔天,支先生到她家裏,她即親切招呼,並告訴他丈夫的意思,願意過給他作女婢。支先生斷然拒絕,只答應她盡力平反案情。後來案情大白,犯者無罪獲釋,他們夫婦登門道謝說:「先生大德,世所罕見,吾有小女,就送來當ㄚ頭,幫忙料理家務,此禮可通,還請笑納。」支先生只按規矩收納。後來他的兒子支立,二十歲登料,官至翰林,孫支高以及子孫世代也都官運享通。

以上各段所述,雖然情節,作法不同,但都是一心向善的實例。

(二)、真善與假善

積善之事詳細來說,有真善假善,有端正之善與歪曲之善,有陰善陽善,有是善非善,有偏善正善,有半善滿善,有大小之善,難易之善等之分別,必須作進一步的了解,不然為善而不明理,往往就會產生自認為行善,而其實是造孽的行為,而枉費苦心,一點好處也沒有。什麼是真善假善呢?

以前有幾個儒生,去請教中峰和尚說:「佛教論善惡,如影隨形;現在某人行善而子孫不發達,某人為惡而家門興盛。那麼佛所說的報應是沒有憑據了。」中峰和尚說:「一般人不明事理,智慧沒開,認善為惡,認惡為善,不說自已顛倒是非,反而怨恨天地報應有差錯哩!」大家說:「善就是善,惡就是惡,那裏會認善為惡呢?」中峰和尚就叫他們說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有一個人說:「打人罵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中峰和尚說:「這也不一定。」另一個人說:「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有守是善。」中峰和尚又說:「那也不一定。」大家都把平時看到的善惡說出來,但中峰和尚都不以為是。

中峰和尚說:「凡是對人有益的就是善,只為自已的利益的就是惡。假如對人有益,即使打人罵人也算是善;假如只是為了自已的利益,即使你恭敬別人,禮讓別人,也算是惡。」所以為人處世,利人之善才是真善,利己之善則是假善。發於內心的善行是真善,裝給別人看的善行是假善。無所求而為之善是真善,有所求而為之善是假善。

(三)、端正之善與歪曲之善

什麼是端之善與歪曲之善呢?

一般人都認為謹慎,隨和之好好先生是善人,但聖人卻認為敢作敢當豪爽之正義之士,才是善人。因為謹慎軟弱沒有個性之人,雖然全鄉人都說他好,而成為好好先生,卻是隨波逐浪,沒有志氣,沒有道德精神,沒有道義勇氣之人。所以一般人所說的善惡,就跟聖人所想的不一樣。

總之,天地神鬼對於善惡觀念,都與聖人的觀念相同,而與世俗的眼光相反。因此:若想積德行善,決不可只為了順乎世俗人情,討好世人掩人耳目,必須從內心深處潛移默化,一心只為濟世,純為愛人助人,才是端正之善。若有一絲媚世之心,一點憤事玩世之心,則就是虛偽歪曲之善。



五、謙德之效

《易經》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吉有凶,總是吉凶相參的,只有《謙卦》『六爻皆吉』,六十四卦只有這一卦,這個卦象稱為『地山謙』上面是『坤卦』,坤是地,下面是『艮卦』,艮是山。高山是在地底下耶!這表示謙虛,所以德位愈高,愈要卑下。但是一般稍有才氣者,別人的讚美,不管真心與否?就洋洋得意,套句流行語,得了大頭症,『滿招損、謙受益』善能真正保持,要靠『謙』,所以金剛經裡講佈施、修善,用忍辱來保持,方法就是『謙德』,例如前清曾國藩先生,官位最高,曾經做到四省的總督,真正像小皇帝一樣,他書唸的多,他知道已經過了頭,不是好事情,就為書房題名『求闕齋』已明其志。人皆求圓滿,曾先生求闕,要求欠缺一點,不能盈滿。地位愈高愈謙虛,所以他能夠保的住,他的後人都相當好,這是他自己有德行,修善積德,後人能遵遺教,所以能常保富貴。

為什麼謙德之效要擺在最後面呢?因為成就再高,名望再大,一切最後還不是回歸平凡,我們最終目標不就是超凡入聖!了凡先生引用孟子的話做為總結,自己一個人好樂,何不與民同樂,像是彌勒佛希望化世界為蓮花邦,博愛的胸襟一般。



六、結論

我們生在這個世間,富貴也好,貧賤也好,無論是愚,或是聰明才智,世出世間那些聖賢仙佛,告訴我們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過去世修得的,是宿業所召的,由以上我們可以了解,人生並不是一世就完了,我們必須記住, 一世的光陰非常的短促,真正是數十寒暑彈指就過去了,古今的修道者,都為自己的性命,到處尋求明師,以便指點生死之路,但很少有成道的,為什麼?因為天時未至,明師難遇,真道難逢,不得其門而入,無法知命,更不知立命。

顏子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神仙本是凡人做,堯舜與人同耳,為聖為仙為佛皆在自己「知命」與「立命」了。

今天我們有幸得明師ㄧ指,修道路有如搭電梯,我們為何還這樓看看那樓看逛逛?而忘了直達目的地呢?天時緊急,大家要把握時機,學袁了凡先生一樣,知命立命進而改造命運。



資料來源:明德出版社,了凡四訓白話語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