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0日 星期三

道之宗旨--D304黃麗穎

道之宗旨
中級講員班 第三組 D304黃麗穎
一、前言:
後學曾聽過老前人的課,其中有一堂課印象很深,他在上課時第一句話便提到,知不知道啊,「知道」,知道什麼,沒人回答,他老人家看了看,看我們沒回答,又繼續說,已經求道了為何不知道,然後轉身向黑板畫了一個圈圈,又點一點,又繼續說下去,道是宇宙萬事萬物的根源,是生天生地生萬物的主宰。今受明師ㄧ指,打開玄關竅,(閻王嚇一跳),所謂一竅通竅竅通,一理通萬里徹,一理萬殊,萬殊歸一理。天道之運行由靜而動,無極而生太極,太極而生兩儀,生五行,生八卦,生萬物;道是生天生地生萬物。

道真、理真、天命真。頭髮長了剪短,它還會繼續長,指甲長了剪短,它也繼續長,這是自然的現象,道法自然,道本自自然然的,不是標新立異的,也不是新鮮事的。

道:是宇宙萬物的根源。

  宗旨:是目標、目的。

1、 我們師尊聖德天從(順應天理),為三曹普渡,萬八聖業畫下大同藍圖,設立道之宗旨,做為修道人所依循的方針。(語出道之宗旨-大同藍圖行動綱領一書)

2、 修道要先知「道之宗旨」,不知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淵,危險在前而不知避。就是瞎修瞎練,人云亦云,沒目標。

3. 道之宗旨:「敬天地、禮神明…」頭一、二皆是動詞,明示修道人應以具體行動投入修辦行列,辦中修,修中辦,所謂「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知之ㄧ丈不如行之ㄧ尺」。如果離群索居,妄想打坐成佛,或者是自認沒有天命,只想自修;或者是轉向慈善,不悟上乘,皆是不明白道之宗旨。如果能依循道之宗旨去修辦,雖不中,亦離道不遠矣。人人如能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如現在道場中有推兒童讀經班、青少年班、大專班、辦事人員班、講員班、壇主班等,一代接一代,一棒接一棒;繼續的永續經營下去,相信道之宗旨與禮運大同篇目標─世界大同是一致。



二、本文

敬天地:

1. 古人出門三炷香,謝天、謝地、謝三光。

人貴為三才之ㄧ,(天、地、人),頂天立地(頭頂天腳立地)。沒有天的覆蓋,地的承載,就沒有我們。人當效天法地,學天容人之所不容,無所不容;學地無細不載。

宇宙有個大周天,人也有一小周天。

2. 凡事不敢稟告天者,即不敢為者。(心中有天—趙清獻)

從前有一位趙公清獻,每天晚上就寢前,一定要焚香禱告,喃喃自語,好像向上天祈求什麼似的。

有一天,有人好奇問他:「你每天晚上焚香禱告,是在做什麼呢?」趙公笑著回答:「沒有做什麼,只是我從年少時開始,每天所做所為,當天晚上一定要焚香稟告上天。而上帝它是這樣廣大高遠的,我所禱告的話語,不知道是否上達於上帝,但我只不過藉由禱告,再面對上帝時,能夠嚴防自己的言行 ,避免有過失,而且做任何事情心中都要有畏懼(因為上帝是無所不在的),每次只要不敢從自己口中稟報出來,我也不敢去做啊!」(就如我們早晚愿懺文,是否有落實做到。)

3. 人是天生地養。

古時的皇帝稱為天子,聖人有老子、孔子、孟子、荀子-等。

用的椅子、桌子,車子、住的房子等。吃的李子、桃子、梅子等。

4. 人定勝天嗎。台灣的九二一大地震、東南亞海嘯、上月的八八水災。



禮神明:

1.此心最神,此性最明,此心最光明,所以禮神明也。

彌勒救苦經說:「要想成佛勤禮拜,常持聰明智慧心」我們的心是最神的,自性是最明的,藉由這勤禮拜,讓我們的自性更圓融光明。一人一叩首曰命。

2. 聰明正直為神,值得尊敬。

學習神明的腳步。貴為神明,當他在世一定有守忠孝節義的,才被封為神明的。桃園明聖經說到:「天下城隍為將相,正直為神古至今」。我們禮拜神明,不是想在他們身上想求福求壽,而是尊敬他們的德性,學習效法他們。

例:真心敬佛,一念轉業-梁武帝。

南朝梁武帝曾問誌公和尚說:「我前生有何因果,今生可以身居帝王之位?」誌公和尚說:「貧僧不敢說」,梁武帝說:「煩請禪師說明白,我不會怪罪你的。」誌公才回答:「陛下前生是一條蚯蚓,經輪迴後,再轉為樵夫之身,當您做樵夫時,有一天在山中打柴,看見一座古廟被毀壞,那時有佛像被大雨淋身,您看到後心生不忍,立刻發一念的善心,將自己戴的斗笠拿下來遮蓋在佛的頭上,自己寧願冒著大雨而行,上天看到您對仙佛的真心敬意,便註在天籍裡,就這樣;您今世轉為皇帝。」可見業由心造、心轉,只要一念誠善,天無不知,天無不報。



愛國忠事

1. 覆巢之下無完卵(國家很重要沒有國,就沒有家,就沒有民)。

以色列人民非常愛國,歷經了兩千年沒有國家的流浪,所受到的岐視、屈辱,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屠殺迫害,直到一九四八年才建國。」)

2. 一點忠心造聖賢。(文天祥、岳武穆、蘇武)忠貞不扶二主。

我們的本性已具足了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愛國忠事本是我們分內該做的事,。我們要飲水思源,熱愛國家,國為大我,身為小我,盡忠職守,在其位謀其職。

3. 進思盡忠,退思補過。食人之祿,忠人之事。忠於天職,忠於天事,忠於家庭。



敦品崇禮

1. 人到無求品自高。

我們的本性是善良,完美無缺,因落入後天習性的污染;或為聲色所惑,或為名利所惑,或為嗜慾所困,然而要恢復自然的天性,需要減少慾望,讓自性更清靜。

2. 欲修精金美玉之人品,需從略火中過。

想要敦厚自己的品行,須先立志。然後要誠於衷行於外,謙恭和靄,進退有節,事君盡忠,事親盡孝。

3. 禮門義路。不學禮,無以立。崇尚禮節。(以禮節紮根)。佛規禮節學好。

曾有前賢早期參加禮節班,首先從打毛巾、倒茶開始。講師宣講,禮要由內心做起,於日常生活中落實,宣佈今天回家的功課,就是打毛巾、端茶給父母喝,結果前賢回家,看到父母,手拿毛巾來回在客廳踱步,不知如何開口,父母看了他,問他有什麼事,他鼓足了勇氣,告訴爸爸,爸爸我們今天上課,講師說今天的作業是遞毛巾、倒茶給父母喝,爸拜託你擦一下,喝口茶,不然我的作業會不及格。



孝父母

1. 孝為天性之至德,不孝父母不如禽。

孝字解是上面一個老,下面一個子。可見孝父母是我們本性自然的流露。百善孝為先。烏鴉尚知反哺之心,羊兒跪著取奶,我們貴為頂天立地的人,反而會不如禽獸嗎?

2. 夫孝始於事親,忠於事君,終於立身。

俗云 :「飼子不論餐,養父母要照算餐。」養父母如犬馬,好貨財私妻女。棄親於不顧。甚至於惡口罵親,冒犯頂撞,打親弑親。聖人曰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次能養。大孝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已顯父母。

3.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丧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生,孝之至也。

例:行孝要明理,不可陷親於不義-曾子

曾子與父親一起耕田,不小心將瓜藤連根除掉,他的父親曾皙盛怒之下拿起木棍打他,而曾子當場被打昏,過了一些時後曾子才醒來,他卻站起來恭敬的對父親說「父親還在生氣嗎?」,之後還怕父親擔心,先跑回家,還故意彈琴,藉著彈琴來讓父親安心,表示他身體無恙。

魯國人認為曾子很有賢德,就把這件事告訴孔子,孔子跟他的學生說「如果曾參來,不要讓他進來」,而曾參到了孔子的大門,卻被同學檔在門外。曾參自任為沒有過錯,於是就拜託同學代為請教老師,自己有何罪過,孔子說:「參啊!你沒聽說過,從前舜是怎麼當兒子嗎?他的父親用小鞭子打他,他就等著被打;父親用大木棍打他,他就逃走。而他父親只要找他去做事,他從來沒有不在身旁,但是父親若想把他殺掉,他也從來沒有被他找到過,而現在你把身子等著父親的大怒,拱著手不離開,如果你被父親殺死了,使你父親被指責為不義,還有比這樣更不孝的罪嗎?」

孔子這番深入的話語,說的曾參慚愧不已!才知原來孝順父母,不是一昧的愚孝,而也要思考合不合理,是否陷父親於不義。

4. 盡孝盡忠於無生老母前,感恩能得此大道,替母把道宏揚四海。



重師尊

1.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在求學過程中,必有啟蒙的老師。古人所以成棟材,需有良師教導,我們應該尊重他。

2.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求道有四難中以,明師難遇,真道難逢。我們今天得道了,師尊師母他們兩位大人,對我們的性命有再造之恩,我們更要尊師重道。尊師之訓,效師之行,體師之心,了師之願。亦當如程門立雪。

例:傲慢師長,文神離去-汪道會。

從前新安有一名學童叫汪道會,生性聰慧過目成誦,八歲就能寫出一篇好文章,但也因此自恃其才,待師傲慢,有一天當他正一人獨坐時,忽然從他身上跳出一位神明,怒目指責他說:「你本來命中註定會高中進士,魁甲天下,可惜你目無師長,所以上帝已削掉你的祿籍,而我從今也不能在附在你的身體」說完,即稍逝無影。後來汪道會便文思阻塞,毫無靈感,最後終身窮厄,不得發達。

自古以來中國人把天地君親師並列為五恩,上自天子到庶民沒有不藉由師長的引導,而成就自己的德業,那麼為人弟子的,又怎能不敬其師,不受其師,以盡為人弟子之禮。



信朋友:

1. 朋友有信。

同道曰朋,同志曰友。就是志同道合的意思。朋友之交重在講信用、講義理。如桃園三結義的劉備、關公、張飛。當如管仲鮑叔牙之交,相知相惜。不嫌貧賤,甚至有忘年之交。然而不可有酒肉之交,或利益交往。古人說:交友要交心。朋友之心,自能患難見真情。講理論信的陳元方

漢朝時,有位名士叫陳名實,人稱為文範先生,他為人最講信用,在鄉里中凡有爭訟的事情,常要找他判定;許多鄉人說:「情願受刑罰也不要給文範先生評出短處!」可見他是如何受尊敬。有一天陳名實和朋友有約要一起出門,但是過了約定的時間友人未來,陳名實就先動身了。那友人來了,正好元方站在門口,友人就問:「尊大人在家嗎?」元方回答說:「等待先生許久不來,所以先出去了。」這位朋友大怒:「豈有此理,簡直不是人!跟人家約好了,卻自己先走。」元方回答說:「先生和家父約的是中午,過了中午沒來,是不信;對著人家的孩子罵他的父親,便是無禮」那朋友自知自己不對,連忙道歉,很慚愧離去。

人們往往不先反省自己而先責怪他人,這樣不但讓人看輕自己,同時也得罪他人,需知ㄧ位有德的人,凡事總先要求自己 ,反省自己才對。

2. 三人行,必有我師。

古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曾聽藍老點傳師說:當初沒有講員班,就三五個人一組,每個禮拜互相找時間,切磋及集思廣益,也可以互相糾正自己的缺失。尤其是「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3. 益友有三,友直、友諒、友多聞。



  和鄉鄰

1.遠親不如近鄰

對鄰里要和睦相處,廣結善緣。如:六尺巷的美譽。清朝康熙時文華殿大學士張英家人,因修築房舍與鄰居起爭執,寫信給朝中張英請他處理。張英回信:

「千里休書只為牆,讓他三分有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收信即將牆後退三尺。鄰人吳姓人家知悉後,也後退三尺;故有六尺巷之美譽。

2 . 里仁為美

鄰居是朝夕相處,緣份深厚,不管善緣惡緣,總需要了緣。更應該發揮守望相助。如此才能「盜竊亂賊而不作」切不可「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

3. 公寓式-對門不識-被大搬家。

如今社會變遷,公寓住家,居然對面不相識,甚至被竊賊大搬家,亦渾然不知。

4.互助合作。

現代婚喪喜慶都有專業處理,因此親朋鄰里之互動更減少。

現代人注重隱私權,深怕他人打擾他們的私生活,以至於人與人之間鴻溝加大,人心的疏離感愈大。地球已成地球村,人類應從和鄉鄰,推廣為四海之內皆兄弟。



  改惡向善

1. 師云:「今日比昨日進步謂之善,今日比昨日退步謂之惡。」

過惡是由於累積不好習性,久而久之惡的習性感染越深,便成過惡。

2. 勿因善小而不為,勿因惡小而為之。

3. 惡習已成性,積非以成事實,隱僻難醫。

所以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過惡並不是一朝一夕的;孔子曰:「過則勿禪改」。有過就要趕快改,「過而不改是謂過」,有過不改是真過。要如何去改,如周處除三害,一打南山猛虎,二除北海蛟龍,三降伏自己。其中以周處傷人最害。改過之道有三

(一)要發恥心,以羞恥心,來砥礪自己。

(二)要發畏心,如十目所視,十指所指,不欺暗室,如鬼神鑒臨,過雖隱微,輕則損福,重則降殃,如何不懼怕。

(三)要發勇心,如芒刺在背,必拔之而後快,如毒蛇喫齒,必斷而後保命。



  講明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闡發五教聖人之奧旨,恪遵四維(禮義廉恥)綱常(三綱五常)之古禮。

1.現在人不講五倫綱常,大學生不懂綱常倫理。

2.五倫不分與禽獸無異。孝悌其為人之本。

3.五教聖人皆祕而不宣,故預留經訓,作為收圓之張本。

現在天時已到未時(就是一般人說的天年尾),五教聖人都秘傳而不刻意的宣化。只留下他們的經典,作為收圓的張開(宣揚)的根本。

如今午未交加,白陽應運,老母慈悲降道,文運天開,師尊師母,奉天承運,普渡三曹。弓長子系應運降世,萬仙菩薩,打幫助道。我們修道辦道,應將五教聖人奧妙的宗旨,研究明白,更應該加以發揚,並敬尊四維綱常的古倫理。



五倫中舉一例(君臣有義,例:以禮相待的君臣)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一位明君,他知人善用,善納忠言,以禮來待臣,而有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賢君輔助。故有「貞觀之治」的美譽,尤其以魏徵功勞最大。

  太宗極有威儀,群臣對他很敬畏,只有魏徵能仗義直言,只要太宗-說錯話或做錯事,他總是義正辭嚴的直諫,毫不苟且。魏徵是一位博學多才的人,凡是他所知對國家有益的從來不會不進言,而且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地步。太宗對他的所提的意見也很尊重,無不接納,並且以禮相待。

  太宗立長孫無忌的妹妹為后,長孫氏很喜歡讀書,是一位明理知義,性情溫文嫻靜,又能尊敬長上,知禮的女人,是一位難得的賢內助,所以很得太宗的敬重。夫婦一向相敬如賓。遇到國家大事或賞罰大臣,太宗都會徵求長孫氏的意見,他總是認為女主內,不應參與這些事情。

  有一次太宗回宮大發脾氣,他說:「我非殺人不可」,長孫氏覺得很奇怪,便問他為何發大脾氣,太宗回答:「魏徵太可惡了,無論什麼事,只要他不同意,他總是堅持他的意見,不給我面子,好幾次再大庭廣眾面前跟我過意不去,我非殺他不可。」長孫氏聽了之後,一生不响地默默退去,過了一會兒,換上一套大禮服,很恭敬的向太宗行禮,因為他們從來不拘這個禮,所以太宗就問她為什麼?長孫氏很莊重的對太宗說:「我曾聽說君聖明而臣賢能,一國之中,有英明的皇帝,才能產生正直不屈的忠臣,同樣的道理就像夏桀、商紂,當然不容許比干等中臣的存在,今天我聽你說有這樣一位忠心耿耿,敢以死相諫的魏徵,我怎不向您道賀。」太宗聽了非常感動,從此對魏徵更加敬重。後來魏徵死了,太宗非常傷心,失去了一位良佐,太宗懷念他,於是常常對左右的人說:「人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我常保有這三寶可以防止我的過失,現在魏徵死了,我已失去一寶了。」由此可知,唐太宗能有「貞觀之治」的政績,使四夷歸順,國泰民安,完全是他能使臣以禮,而魏徵等賢臣也能以忠事君的結果啊!



  洗心滌慮,借假修真,恢復本性之自然。

  以先天水,智慧水,洗去我們受後天氣稟所染的心。

我們的本性在先天本來清靜光明,落入後天,被物慾矇蔽,七情六慾薰染,聲色名利誘惑。心經所說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我們每天受五蘊的感染,反覆的重演,欲望從沒停止過。現在我們已經求得先天大道,要用智慧水來洗,及過濾,留下清靜的自性。

格物致知。

革除物慾使其自性清靜。清靜經說,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迴光返照。

光指心光,照喻心起攀緣,凡夫之心,常向外弛。迴光,把它收回來,安住本位。二六時中常常返照,鎖心猿栓意馬,不使自性外放,隨時關照。修道人應清心寡慾,將思慮憂慮去除。藉著環境的因緣,及心志的磨鍊,好好的修心煉性。藉這個假我來完成真我。慢慢的行功立德,以消業障,自然而然良知良能的顯現出來,找回本來的自然天性。

驕心一起,冤主便來。(人面瘡)

從前有一未知玄大師,在他還沒顯達時,有一次遇到一位病僧,知玄大師心生慈悲,很細心的照顧他,後來痊癒,病僧臨行時囑咐他:「你日後遇有災難可到茶隴山來找我。」後來唐懿宗皇帝,拜知玄大師為悟達國師,並恭請大師住國安寺,以方便請益佛法,同時賜他檀香木的座席來恭養國師,國師看他的誠意,便不加以拒絕。

有一天,悟達國師的膝蓋忽然生出人面瘡,痛到令他難以忍受,皇帝為他請很多名醫,也都束手無策。這時他想起當初病僧交代的話,便親自往西蜀找病僧,找到後,他把病情告訴病僧,病僧告訴他:「這山巖下有條泉水,你明天前去洗濯瘡病就會好。」

第二天,當國師正在掬水沖洗膝蓋時,忽然人面瘡開口說話:「你就是當年漢朝時的袁盎,而我就是晁錯,當時二人同朝為官,你曾上奏,請皇帝以罪斬晁錯,被斬首在東市。後來我求累世報得此仇,可是十世轉世中你都做高僧,戒律都修得十分精嚴,我也不敢冒犯你。現在你受皇帝的寵愛優厚,平日生活享受太過,甚至偶爾還會起驕傲心,所以我才找到報仇的機會。現在曾蒙伽諾迦尊者以三昧法水來洗濯我,要將我提昇到西天,從今以後,咱們之間的這段冤仇就可以化解。」悟達國師一聽,心中不禁悚然警惕,才知自己一念鬆懈,戒律不精,累世冤親債主便立刻上門,心中頓時慚愧萬分,默默懺悔,然後就用泉水洗濯膝蓋,而這人面瘡也當下立刻痊癒。

病癒後,悟達國師心想自己累世的冤仇,若非遇到聖僧便很難化解,於是痛定思過,真心懺悔,便寫了「三昧水懺」三卷,已傳世渡人,廣為勸化。



  啟發良知良能之至善,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1. 至善為體。良知良能為用。

我們原本的本性是至善的(善良的),至善是體,用出來的是良知良能?何謂良知?不慮而知。何謂良能?不學而能。當人小的時後,沒有不愛父母的,見父母就知孝,見兄長就知敬,這就是良知。只因人受物慾氣稟所影響,良知良能而不彰顯。

2.一但受啟發,惡人也會痛哭流涕。

  例:良知化人-王心齊。

從前海陵地方有位王公心齊,每次遇到人便喜歡講「良知」,久而久之,附近的人都知道有這麼一位專講良知的王公。

  有一天有一群強盜共五、六十人一起到他家,王公很真誠的跟他們講「良知」,強盜向他說:「像我們這些人終日為非作歹,搶劫擄掠,你說良知在哪裡?」王公說:「你們能把你們的衣服脫掉來見我嗎?」當下強盜們紛紛把衣服脫掉,只有褲子不肯脫下。王公就問他們:「你們為什麼不肯把褲子也脫下。」強盜你看我,我看你,大家還是不肯脫。王公笑著說:「可見你們還有羞恥心,這就是你們天生的良知。既然你們的良知都還在,又為何不肯為善呢?」因此他苦口婆心反覆的勸勉他們,講各種道理給他們聽,一時五、六十位強盜都統統願意改惡向善。可見良知本是人人就具有。把良知良能發揮出來,先從自己做標杆,才能推使他人建功德。使自己先得解脫,再推達別人登彼岸。

3.三十而立,立定腳跟,屹力不搖。立人須有智慧。

4.達己到彼岸,究竟解脫,達人方有可為。



挽世界為清平,化人心為良善,冀世界為大同

1. 五濁惡世,波濤洶湧。

我們所處的世界,為五濁惡世,正是「人間欲避風波險,一日風波十二時」就所謂二六時中須守住我們的自性,免受其污染。

2. 身為清流,力挽狂瀾。

師尊說,與其感嘆社會的黑暗,不如點亮一盞心頭燈。我們要做社會上的一股清流,正己成人。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由於風俗厚薄,習慣好壞,交友的正邪,都足以影響人心。了解人性,恆順眾生。便其慾望去之。

3. 以智慧拔其煩惱。

使眾生在聞思修,戒定慧中漸漸薰習佛法,變化氣質,化人心為良善。

4. 其心淨即佛土淨,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皆是大同的景象。



三、結論:

1. 道之宗旨,其最終的目地,是挽世界為清平,化人心為良善,冀世界為大同。

2. 禮運大同首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所以必須推大道,依道之宗旨而行。欲達此目的,必實踐敬天地,禮神明等等;恢復本性之自然,啟發良知良能之至善。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如此才是善盡為人之道,(盡人道以達天道),亦即內聖外王的功夫。

3. 道之宗旨是師尊師母所訂,有賴我們為人子弟,替師尊師母分憂代勞。化天下為一家,讓天命金線在天上人間流行,讓萬物各得其所,人心各得其平。那世界大同就在眼前

(書於大同藍圖-行動綱領、故事取之於「道之宗旨」故事輯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