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件者 20100815花蓮二天新道親法會照片 |
孝道
黃 妹前人慈悲
(20100815花蓮天基聖堂法會講述)
古有孝經一書,詳言倫常,倫常一日不滅,既天理一日不亡,故倫常者,天地之理所載,即天地之氣所行也,倫常有五,以父子為首,古人以孝為百行之先,今人不知孝道,其病根為不知父母之恩,非不知父母之恩也,知之而不切實,故雖有孝順之良心,卻又被、貨、財、妻子、名利所損壞,而又無人提醒,是以一片孝心,常為私慾所隱伏,而不得伸,此乃世人不孝之病根也,茲吾略言父母恩,以為天下告焉,人試思未有體之前,何人所生?
既有身體之後,何人所養?饑餓也,何人乳哺?寒凍也,何人衣裹?啼號也,何人保抱?溲溺也何人盥洗?痲痘病時何人醫救?飲食、言語,何人教督?仔細思之,而父母之恩可知矣,父母一生心血,完全用於子女之身,故十月懷胎,三年哺養,父母飽受多少艱難困苦,擔多少駭怕憂愁,偎乾就濕,捨己救兒,水火湯刀,關心掛慮,嘻笑則心為喜,啼哭則忍耐其煩,未飯則先防兒饑,未眠則先調兒宿,饑飽必期得當,冷暖尤恐失當,一旦遇有疾病,為父母者,不謂子之幼弱難養,反怨己之調理失時,採藥求醫,恨不得將身代替,若子女外出遠行,則牽心罣意,卜問歸期,早去遲來,倚門盼望,此皆父母生我、育我、撫我、教我、厚我、望我之恩情,人所不可忘者也,至於成立,則入學教讀,不惜捧金,擇配完婚,多耗經費,苦積資金,購置田宅,以子孫、衣、食、居、住之計,故父母自壯至老,一生一世,經營計畫,無一非出於愛子之心,父母一生精血,盡消磨於子女身,一但子女成立,而父母漸衰老,倘不及時孝養,父母之恩將何以報?俗云:養子防老,積穀防饑,父母千辛萬苦,教養其子,所望其子有成,為老年侍奉之計,世人不體其意,不念其恩,反謂父母應該其生養,教誨婚嫁,皆事所當為,無所為恩,亦無所為報,不知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禽獸尚能報本,而人反忘其父母之恩,不知孝養之道,豈非禽獸之不如乎?
人在初生之時一刻不離父母,及半年一歲,能認父母之時,在父母懷中則喜,若他人抱之則啼,三歲至四歲至十五歲,饑向父母求食,寒則向父母索衣,以前時日,人人皆知親愛父母,及長大出社會,娶妻就忘本,細想該不該?各位前賢請答?眾云:不該。
為人子當知父母之恩,生我、育我、細心照顧,無微不至,有父母問你長短,自思有親多幸福,昔鼓瞍愛象而欲害舜,舜盡事親之道,又有閔子騫者,其母早喪,繼母姤之,衣以蘆花,繼母所生二子,皆衣綿絮,父知之,欲出繼母,子驀泣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父從之,母聞悔改之,嘗聞人惟[孝]字,足以感天地、泣鬼神,以吾思之王祥性孝,繼母有疾,欲食生魚,天寒地凍,解衣剖冰,冰忽自解,雙鯉躍出,以供其母,孟宗至孝,母病思筍,時屈冬月,筍尚未生,宗抱竹而泣,地裂筍出,作羹奉母,斯二人者,豈非天地鬼神之助也,由後天之盡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我們已求道,勿忘根本,體會上天老 ,時常盼望原佛子,能早日歸根認 ,只要我們肯發真心,來渡化眾生及修辦道,先天大孝便盡了,百善孝為先,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疾病-父母年老氣衰,容易受病則加意調理,小心奉侍左右相隨,不可稍離時刻,飲食藥餌,親自為之,不可委諸奴婢,昔漢文帝,母后有病,親嘗湯藥,何況庶民,父母在病中,有污床耨,為人子者,必勤勤拭換,不可稍有嫌惡之心,試思彼在懷抱時,便溺糞污,父母何曾嫌惡,何況拭換之勞,尤為易事乎,古有因父母之病,衣不解帶,食不甘味,彼亦人子,我亦人子,彼能如是,我豈不能乎,此疾病之不得不調者也。
何謂安父母之心?父母之心,莫不欲其子為善,行善事者,大而揚名顯親,小而安分樂業。
若其子越理犯法,惹禍招災,失業廢時,斬宗絕嗣,固父母之願,而必有所安也,孟子云:世俗所不孝者五:
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第一不孝也,
搏弈飲酒,不顧父母之養,第二不孝也,
如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
循耳目之慾,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
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皆非父母所安也,有云:不孝有三
曲意阿從,陷親不義,一也,
家貧親老,不為仕祿,二也,
不娶無子,斷絕宗祀,三不孝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