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7日 星期四

悟達國師的人面瘡(故事)

悟達國師的人面瘡

在過去唐朝懿宗皇帝即位的時候,有一位悟達國師。他原本的法號稱知玄和尚。在知玄和尚還未被封為國師以前,也就是他少年時代,四處去參訪叢林的時候,有一天到了長安,在他掛單的寺院中,遇到一位正在生病的出家人。

尤其這位出家人,他身上的病很嚴重,是一種名叫迦摩羅的惡病,患這種病的人,全身生著一粒一粒的惡瘡,會發出非常難聞的臭味。這樣一來,自然沒人敢跟他來往。剛好,知玄和尚,住在這位生病出家人的隔壁。他不但不對他討厭輕視,反而憐愍他的病苦,常常主動過來照顧他幫他換藥,照顧他的飲食。就這樣時間一天一天過去,這位生病的出家人在知玄和尚耐心的照顧之下,慢慢身體一天一天的恢復健康,病也好了。因緣起、因緣滅,因緣散的時候,總是要離開。這位出家人很感激知玄和尚的慈悲,當要離別時,就交待知玄和尚說:「我要離開了,但是日後你若是有什麼困難,你可以到四川彭州九隴山來找我,我會盡力幫助你。你要會記喔!山頂有二棵大松樹作標誌,那就是我住的地方。

當時的知玄法師修持得很好,能以悲心來幫助身有惡疾的人。所以我們修行並不是只有誦經禮佛而已,行、住、坐、臥都要具足佛法。更要懂得照顧自己,關心別人;有健康的身體,才能為自己負責任,為眾生努力。如果我們能夠時常去關心照顧有病苦的人,這在我們修行的過程中,是一個增長慈悲心最好的因緣。而且在梵網經記載佛陀啟示弟子: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當中,看病福田呢,是第一福田。因為我們人一出生到世間來,就是要面對老、病、死這些無常的壓迫。甚至病苦更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免不了的,所以有一句話說「病後方知生死苦」。尤其我們大慈悲的佛陀,他以眾生身為身,以眾生病為病。因此他有啟示說,如果看到生病的人,應該要時常來關懷照顧,就像在供養佛一樣。為什麼呢?因為八種福田當中,探望病人的福田,悲心的功德第一殊勝。

什麼是八種的福田呢?第一佛。第二聖人。第三和尚。第四阿闍黎。第五僧。第六父。第七母。第八病人。

為什麼這八種會稱為福田。因為我們供養佛、聖人、和尚等等,能夠使你得到殊勝的利益,這就叫做福。並且這些的福,是由你所供養的佛、聖人、和尚等等,這些身上生長起來,所以就叫做田。因此佛、聖人、僧,這三種叫做敬田,我們對他們要起最虔誠的恭敬心來供養。和尚、阿闍黎、父、母,這四種是恩田。因為和尚是受戒的戒師,阿闍黎是受戒時,教導我們威儀、規矩的規範師;所以和尚、阿闍黎、父、母,是恩田,我們應該以最孝順的心來供養他們。

     最後病人就是悲田,為什麼呢?因為病人在病苦的壓迫之下,最需要人的幫助和關心,假使我們能夠學習佛陀這種大慈悲為體,去關照他們,幫助他們恢復身心的安樂,這種悲心的功德是非常的殊勝,所以我們應該對身體有病苦的人,生起廣大的慈悲心來關懷照顧他們。尤其我們的經典有記載,眾生病苦多為殺業來,不過也有的是由別種的因緣所招來的病苦,那就是由對師僧父母輕慢,招來的業苦。所以我們除了不要去種這些病苦的因以外,更要去淨化這些病苦的果。對身體有病苦的人要用慈悲心來關懷他,千萬不要用瞋恨心去討厭輕視他們。

     世俗有一句話說「久年病出不孝子」,這實在是一件很懺悔的事情。像前幾天看到一位居士,向我們的恩師上人請法說:有一位老太太生病在醫院,她家裡的女兒、兒子、媳婦都沒什麼來看她,尤其,過年時也沒有來,所以那位老太太一時想不開,感嘆自己不幸,卻上吊自殺,死得很不甘願。那位居士知道這件事以後,就趕緊來請求我們恩師上人,幫助超度這位亡者。對於這件個案,我們的上人他當然非常的發心,願意幫助亡者超度。但是一個充滿怨恨心死的人,要幫助他解脫,並不是那麼簡單。如果對方亡者的子女沒懺悔心,這個冤結,結下去是生生世世的。

 。像這部慈悲三昧水懺的懺主悟達國師,他十世的冤業,幸好受到尊者以三昧法水的救度,能夠解冤釋結,所以他更用心懺悔自己的罪業,並且述成懺法留給後世的人,能夠如法懺悔。

     所以當知玄法師和這位出家人離別以後就在長安安國寺修學,專心一意深入經藏。尤其知玄法師他每一次弘揚佛法,總是信眾滿座,所以他的德名就很快傳遍每一個角落。甚至唐朝的懿宗皇帝,也常常親臨來聽經聞法。因為知玄法師德行高深,唐懿宗十分的恭敬,就封他為悟達國師,從此以後住持安國寺。並且懿宗皇帝又賜悟達國師,一座以沈香雕飾而成的沈香法座,大概有二丈多高。這種沈香木是很珍貴的香材,有很高貴清香的香味。可見知玄法師被封為國師以後,是受到皇帝萬分的敬重。這樣看來一切應該是沒什麼好罣礙的。

但是事情往往是不可預料的,自從悟達國師接受了沈香法座以後,很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在他的膝蓋竟然生出一個人面瘡來。為什麼說是人面瘡?因為悟達國師膝蓋所生的這個爛瘡,不但有眉毛、有眼睛、有嘴巴更有牙齒,完全和人的臉一模一樣。若是用食物餵它,它也會像人一樣開口吃東西,這當然使悟達國師痛苦萬般。雖然由全國聘請所有的名醫,但是結果每一位名醫都紛紛搖頭,束手無策,對這個人面瘡無可奈何。所以悟達國師就受盡人面瘡的折磨,病情一日一日的嚴重了。

     但是人在困難絕望的時候,求生的意念特別強,所以正在大家束手無策無法可施的時候,悟達國師忽然回憶著那位出家人對他交待的話,說日後悟達國師有什麼困難,能夠到四川彭州九隴山來找他,他能夠盡力幫助悟達國師離開災難。所以悟達國師在絕望的邊緣,現出了一線的生機,就趕緊往四川去找那位出家人。就這樣趕了好幾天的山路,有一天的黃昏,天色漸漸暗了,山中的路又很難行,在那兒不知要如何是好,四處看來看去之時,突然看到兩棵相連的大松樹,高高深入在煙雲之間。悟達國師看了內心非常的歡喜,那位出家人與他約定的話果然沒錯,他就充滿信心的一直向前走去。

 走沒多遠,竟然看到很高的樓閣,和一座金碧輝煌,非常莊嚴的大殿,並且在門口明明站著那位受過他幫助的出家人。兩人相會之下,悟達國師感覺非常的安慰。尤其那位出家人很誠意的留著悟達國師。悟達國師留下來之後,對那位出家人,談起他身患人面瘡的怪病。那位出家人安慰悟達國師說:不要緊!在我這後山的山巖下有一道清泉,等到明天天亮,你去用清泉洗洗就好了。

      所以到了隔天,天剛光的時候,那位出家人叫一位童子帶路,引悟達國師去到山巖下出清泉的地方,指示悟達國師能夠以清泉來洗它膝蓋的人面瘡。但是當悟達國師要捧水洗人面瘡的時候,忽然人面瘡竟然出聲大聲喊說:「你不能這麼洗,慢點洗!」「讓我先來問你。你的知識很高,當然歷史也讀過很多。但是不知西漢書上的袁盎和晁錯的典故,你可曾讀過。」悟達國師回答說:「我曾讀過。」這個時候人面瘡又說:「既然你曾讀過袁盎和晁錯,那麼你可知道袁盎殺晁錯這件事嗎?」

 諸位!在西漢的時候,原來袁盎和晁錯兩個人素來就不合,不同坐也不共語。漢景帝的時候晁錯他是御史大夫,而且晁錯做人個性非常的剛直忠心。他提議要削去諸侯的封地,以免他們的勢力日日強大。但是當景帝削去吳、楚等七國的封地之後,吳、楚等七國竟然聯合起來造反。當時的袁盎就趁這個機會向景帝進言說,要殺晁錯以謝七國。所以景帝聽信袁盎的進言,就將晁錯斬死在東巿;然後拜袁盎為太常,因此晁錯就含冤而死了。所以人面瘡向悟達國師說:「過去的袁盎就是現在的你,晁錯就是我。當時晁錯被斬死在東巿,可見我們所結的冤業是有多麼深。因此我累世一直在找報復的機會。可是你十世以來都是身為高僧,對戒律十分的精嚴,所以我在這十世中苦沒機會找你報復。一直等到你受到皇帝的恩寵,對你百般的禮遇,並且親賜你沈香法座,在內心你起了貢高名利之心,得意普天下只有你受到恩寵,有這個榮耀能夠坐在上沈香法座,無形中你的德行有損,我才能藉著這個機會,親近你的身邊來加害你。」



1 則留言:

  1. 補充故事資訊之完整及意見心得:人面瘡又對國師說:「我們十世以來所結的冤業,今日既蒙迦諾迦尊者,賜我三昧法水令我解脫,如此十世以來的冤業,從今以後我與你解冤釋結,不再對你報復了。」由於尊者慈悲的救度,國師對尊者的恩德銘記在,便懷著懺悔的感恩心,著作了一部懺法,也就是後來世間流傳的《慈悲三昧水懺》,取尊者以三昧法水洗人面瘡,,解宿世的冤業為名的。後來悟達國師他早晚恭敬懺悔。用功精進來禮誦這部懺法,果然到臨命終時,自己能預知時至,吉祥臥而往生。桃園明聖經中:《靈官王天君寶誥》,王天君為湘陰廟神時,一日薩真人守堅路過,見當地人以童男童女生祀,有傷天理。因此施雷法焚廟,將王恩主燒成了火眼金睛。王天君被焚廟,心中憤恨不平,乃上奏天庭, 玉皇上帝於是賜予慧眼及金鞭,並准其跟隨薩真人,察其犯錯時就可以報仇。但是經過十二年以慧眼觀察,薩真人竟然沒有犯下絲毫過錯,功法和德性都非常高超。薩真人至龍興府〈今河南省寶豐縣〉江邊濯足,見水中有神影,回頭一看,來人黃巾金甲,於是問約:「何方神聖?」王天君答曰:「我乃湘陰廟神,被真人焚了廟,相隨十二載,只等你犯錯,就要報前仇舊恨,沒想到真人如此高明,望你收我為部將,跟隨右左。」薩真人於是要求王恩主立誓宣咒,追隨師尊,普濟幽明。這兩則真實故事做個比較分析,意見說明如下:晁錯為報仇化生人面瘡等袁盎犯錯即行報復,因十世都身為高僧戒律精嚴,以致無法報復,但等受皇帝恩寵,賜沉香法座,內心起了钢貢高名利之心,而可近身加害;另則王天君為報薩真人焚廟之仇, 但沒受報,反而受感動,甘願為其部將,結為師徒之緣,共同普濟蒼生,傳為美談。白陽弟子,承蒙浩瀚  天恩師德,有聖事可幫辦,有功德可累積,有愿力可承擔,可謂粉身碎骨報不完,在學修講辦行的道路上,這兩則故事,可惕勵我們修辦道應該要戒律精嚴,十目十手其嚴乎,慎心物於隱微,遏意惡於動機,業力果報無情催討,當願力沒有之時,業力即現前,當戒律不精嚴時,業報即現前,當自身貢高無明嫉妒名利驕狂愚迷愛欲境界等罪犯下,業主即現前,是故我們修辦道,更應該時時刻刻戰兢慎獨,戒慎恐懼,期於白陽末後一著,三曹普度,三佛收圓,龍華三會之際,立愿了愿,行功立德,內修性、外度眾,自覺覺他,覺性圓滿,共同歸根認 母,返本還源,以此共勉之。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