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7日 星期日

十條大愿-- D103林旺枝

十條大愿
中級講員班 第一組 D103林旺枝
一、前言:
何謂愿?
師尊云:「愿者,原心也,及本來常覺之性、真心也。」
師母云:「愿就是原來的心」。不是在佛堂立才叫做愿,你有這心愿,抱著慈悲的心去學無上的道、無上的法、證無上的正等正覺,知行合一。知而不行,枉費知,所以要知要行。誠於中而行於外,才能至誠而無息,才能參贊天地、化育萬物,才能明,才能如神,感而遂通。徹悟只在自己內證,非從他人身上得。
   你若從心外去求去尋,想得正等正覺,那是不可能的,如兔上求角,龜上求毛。(白陽弟子的修持理念第一集p29~30)

為何要立愿?
a.立愿可以渡眾,成佛道:

▲勸發菩提心文:「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茍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

▲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白陽弟子的修持理念第一集p4)

自古以來多少佛菩薩,在未成佛之前,也都曾經立下悲天憫人的宏願,諸如:地藏王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釋迦牟尼佛的「願度盡眾生」、阿彌陀佛的「四十八條大願,皆同登極樂」、觀世音菩薩的「十二道宏願,願渡盡閻浮上人」。

佛菩薩立下宏願,不一定都已完成了自己所立的大願,但依然成就了佛道,為什麼?因為愿立讓祂們的心量變得廣大、慈悲,智慧便

得銳利,於是成就了無上菩提,同時祂的菩提自性也繼續祂未完成的悲願。

菩提自性,菩提心,即是師尊、師母所云的「原心」,常覺之性。是人人本自俱足的清淨、慈悲心。

b.愿可以激發本性潛能:

愿就像車子的引擎,有了引擎,車子才能開動;愿也是理想目標,有了目標,生活就會變得更積極,所以它可以激發潛藏的能量,諸如:信心、行動、智慧、慈悲喜捨心等都是。

立的愿越大,力量就越強;立的愿越小,力量也就變弱,成就也跟著小了。所以,立一個廣大又利益眾生的善愿,將可以激發您潛藏已久的本性潛能。ex:故事:小沙彌跟師父遊山玩水…

c.立愿可以維護善念:

立愿有一個好處,可以照愿實行,不致偏離正道;心念一旦正確,不論所做的善行是多是少,都能成就自他,善不在大小,只要發心正確、廣大就可以了。

既然立愿有那麼多的好處,現在就來探討十條大願的意義與實踐:



二、本文:

虔心跪在

明明上帝蓮下,今天願求,原一大道,性理真傳。得道以後,

誠心抱守,實心懺悔(坤道:實心修煉),如有虛心假意,退縮不前,欺師滅祖,藐視前人,不遵佛規,洩漏天機,匿道不現,不量力而為者(坤道:不誠心修煉者),願受天譴雷誅。



1.誠心抱守:

*意義:求道後時時秉持一片至誠無欺的清靜心,念念當中都能迴光返照,抱持明師所指點你的清靜佛性,不論是在富貴榮華或顛沛流離之中,都能隨遇而安,不因環境而迷失本性,依然發揮本性的仁義禮智信、慈悲喜捨,到處應化隨緣。

*實踐:中庸云:「成者,誠也。」誠可格天、可成物。俗話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故至誠是明師所要指授的至寶,是赤子之心,是人人的本來面目。

誠心研究道理—師尊云:「不明理,焉修道。」,要以虔誠的清靜心來研究道理,不為名不為利,更不因人情而應付;明理了,智慧開,也不會因週遭的批評毀謗、考驗誘惑而動心。這樣的一片真誠,才能破除萬難,進入真理之境。

信心參與道務—佛家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當內心充滿十足的信心時,就沒有疑惑恐懼、忿嚏與欲求不足的不安,其自性是清靜無染的,故能成就無邊無量的功德。

堅心破除萬難—

堅守:「世間道路千萬條,只有修行不誤人。」的信條。

學習:「得一善而拳拳服膺。」之信念。

保持:「修道如初。」之意志,則「成佛有餘」。

2.實心懺悔(乾),實心修煉(坤):

*意義:實心懺悔(乾)—要隨時發現身心的錯誤,接受批評,立志,痛改前非,絕不再犯,另作新民。

實心修煉(坤)—要勇於接受逆境的歷練,不逃避、不怨尤,以修改累世的習氣,恢復坤道溫柔善良的本質。

*實踐:(乾)實心懺悔—聖人過多,賢人過少,小人無過。就因為一般人大半都是「大過不犯,小過不斷」,察覺不到習慣性的毛病,甚至自認是理所當然。不論是大過或小過都是過,既是過錯就不要讓他潛藏滋長,「懺悔」便是根除身、心、意過錯的快速法門。

a.反省—反是自我督促功夫,故反省要徹底,要真誠,切忌應付凡事。

b.知過—俗言「知人常易,知己常難;看清灰塵易,自數其睫難。」平時就要學習勇於接受他人之建議與指正,承認過失,切勿諉過或掩飾過錯,如此才能讓心地光明坦蕩。

c.改過—改過不怕慢,不怕難,最忌自我原諒,這是自欺欺人的行為,永遠也沒機會改,故「改過」要立志、要下決心,要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如此才能有效根除惡習與過錯。

(坤)實心修煉—「修持戒律法聖賢,煉就本性啟真靈。」

(2009,基礎天基講員培訓班教材p78)

a.心存感激—以感恩的心看待一切事物,接納批評指正,才能化解忌妒心、疑心、不平心。

b.讚嘆他人—多說鼓勵、令人起信的話;對他人的優點,要多讚嘆,並為他人的成功深感喜悅。如此,可使小器變大量、嬌嗔變柔和。

c.學習長處—多發掘他人的優點,並謙虛的請益、歡喜的學習,可讓忌妒變包容、多愁變快樂,無明變智慧。

d.親近善知識—多接近佛堂、經典、善書、益友良師,可以培養出溫、良、恭、儉、讓的身心,將陰霾的心情變為明朗開闊。

e.慈悲喜捨—以慈悲心、同理心來面對一切事物,多設身處地為人著想,才能化解自私的心量、貪小便宜的行為,以及愚痴的想法。如此必能回復坤道特質—溫柔、善良、慈愛、體貼、容忍。

3.不虛心假意:

*意義:勿以不實、不真心,假借道場名義以求取私人之利益,或為應付人情,而打躬作揖、疲於奔命。此謂巧誠、偽誠也。

*實踐:師尊云:「多智多巧,萬家奴僕;老實修行,天道弟子。」咱恩師要我們是一張誠懇的臉,一顆直心,坦率的心。因此「真誠」便是修道人最基本的功夫。

a.無私無求—以一片天心,無我無私的行道,決不假公濟私。如借道名義選舉拉票、拉保險、找男女朋友、求名位功德。

b.心口如一—言語坦誠,該言則言,否則絕對避口不言;更不因在意他人的眼光而唯唯諾諾,隨聲附和,或說大話。

c.實事求是—誠懇的面對現實,絕不逃避、不勉強,一切量力而為,切勿為了面子、人情而好大喜功,勉強應付。

d.處處有道—不論在凡或在聖,皆能時時充實道學,渡人成全、助人、自我反省,使處處皆是佛堂,時時皆有道心,而非因厭惡現實的煩瑣世事,才尋求道場的安寧與清靜。

e.遠離誘因—心智較易受環境誘惑的人,就要盡量減少慾望的干擾,以避免虛榮心的增長。

4.不退縮不前:

*意義:不因畏難而逃避、排斥,不因得失而沒信心,不因沒信心而多疑,不因害怕失敗而不敢前進。但憑一點真誠之心,便能排除萬難,精進向前。

*實踐:紫衣真人云: 退步即墬陷阱中 縮念莫忘自心情 晨鐘p316

不與世俗爭好歹 前程速奔有光明

a.堅定信念—目標既已決定,就要肯定自己的選擇,不要再懷疑或忽作忽輟,堅持到底,堅信不移,才是成功的上上策。

b.勇猛精進—修道過程中有可能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挫折,不要害怕失敗,把失敗當成再次鍛鍊的寶貴經驗,只有勇於接受挑戰,方能越挫越勇。

c.考慮後果—當心生退志時,應先冷靜考慮會影響到的層面,除了自己的墮落外,還有祖先、道場、後學、家人,都有可能因你的退縮,也導致他們信心受到動搖,祖先失望,甚至影響道務的進行。因此,要先看重自己,才能渡化他人。

d.忍辱為高—遇事時要稍安勿躁,不可急中思退,遇難放棄,更勿勉強、好勝或負氣行事,要忍一時之氣,便可緩和氣氛、扭轉危機,更可製造再衝刺的動力,不致退縮不前,故「忍」是定力與衝力的開始。

5.不欺師滅祖:

*意義:凡不尊師訓、不效師行、怠慢無理、自大妄為、自立門戶、稱師作祖,均為欺師滅祖,凡犯此愿者,皆貪心妄想。(人生真諦69頁)

*實踐:三天主考聖訓:

五嘆修道不學謙 欺師滅祖膽包天

從來明師豈易見 千里訪求入深山

踏破鐵鞋無覓處 苦死無成實可憐

望諸弟妹天良現 尊師重道乃順天

一指之師終北面 一世師生萬萬年

任爾功高無量邊 忘師性命難保全

a.心存感恩—所謂謙受益,滿招損。常存感恩的心,其心才會謙下,行為才會端正。自古以來,天命明師不是容易遇上,乃須誠心誠意千里訪求明師,跋涉進入人煙罕至的深山,費盡千辛萬苦,仍然找不到明師之所在。一輩子就費在尋訪明師而終其一生,還是得不到真傳而無法成就。

今日能得道,是沾天恩師德,若非明師降世,試想吾人憑何得登法船而脫苦海?要知道,恩師行大道於人間,駕來救生船,實為費盡苦心,備嘗苦楚。得道之人還不知體師心,尚存怠慢之意,罪過大矣。

b.天道弟子應有的作為是不忘師恩—應體師之心、遵師之訓、效師之行、繼師之志、行師之道、了師之愿,永不變節。(一貫道會訊191期2007年8月p36)

6.不藐視前人:

*意義:三天主考聖訓:

六嘆修道理未精 藐視前人罪非輕

知恩不報非君子 飲水思源乃真情

不因傲慢,進而輕視,忤逆前人或輕視比自己較早求道的前賢,因而導致敗壞道場倫理,中斷真理傳承。凡無法傳承真理,不能完成前人交代之弘法佈德訓示、摃高自大,功德歸於自己。目無長上,或以學問能力為重者,皆為藐視前人。

*實踐:

a.知恩圖報—仙佛云:草木無根何能長,人無引進路難行,常思「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之恩,若無前人辛苦的付出,豈有今日的我們?

b.重視經驗—俗云:「欲知山來路,須問過來人」。前人們的智慧都是在披荊斬棘所換來的,這與學歷、才華無關。因此要重視前人的經歷,並多親近、學習,一則以傳承前人的德行,一則以避免因忙修瞎煉而浪費時間。

c.述而不作—修道的宗旨恢復本性之自然,若有人心造作,就遠離了道的宗旨。因此,順天心、合人意、不妄想、不造作,完成前人所交代之任務,佈前人之德,切勿自創奇特之行為。

7.勿不遵佛規:

*意義:規—法則,如規矩、戒律。佛規是修道人的戒律,如不守戒律,即如車無軌,如船無槳,行駛必定危險。天律森嚴,修道人的身心意念,均要戒慎,不可疏忽。(ex:人生真諦p70)

師尊云:無規無矩不成方圓 天依規矩日月運轉

地依規矩萬物成長 人依規矩世界和安

(2009,天基中級講員教材p50 )

天地依規矩,風調雨順,世人若能依三綱五常、四維八德為準則,並遵從之,自然能創造出和平安詳的世界。

*實踐:

a.起心動念、行住坐臥,皆要合乎中道—要守五常五戒、三清四正、十五條佛規、行十善八德。凡從內心謙下,自然流露出尊重與遵從的儀態。

b.六祖壇經云:「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也是說,所有的修持禮數,其最終目的,就為了折服我慢,降伏我執。但若能內心平和、行為正直,又何必用佛規禮節來約束身心?正因我們是凡夫俗子,故要有規矩以作方圓,如此才能像孔夫子所說的「隨心所欲而不踰矩」。

c.保持平常心,不起傲慢心,是不犯規的訣竅—要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自我要求,才是真正的真修自省。

8.不洩漏天機:

a.院長大人云:八嘆修道不慎言 天機密寶隨便談

自古明師難得遇 無字真經誰敢言

三教聖人尚嚴守 何況俗子凡夫間

望諸弟妹莫欺天 洩漏天機罪難擔

若非逢此良辰日 此寶豈能輕降凡

謹言慎行直前辦 愿了自然理天返

院長大人感嘆修道人不知言語謹慎,將上天開恩所密傳,可以超生了死的三寶隨意洩漏。自古以來,天命明師乃是百千萬劫也難得遇見的,而以心印心的無字真經,若不是天命明師傳授,有誰敢大膽妄言呢?儒釋道三教聖人,尚且嚴謹持守,不曾輕洩,何況是一般的凡夫俗子之輩呢!院長大人期望「各位賢弟妹」,千萬不可違背天理,辜負了上天暗渡良賢的旨意,如果隨意的洩露天機,因而斷送了末法眾生的慧命,這樣的罪業實在是擔不起!如果不是值遇三期,上天大開普渡,則這個自古單傳獨授的超生了死祕寶,怎可能如此輕易的普傳人間呢?所以大家要謹慎自己的言語行為,坦誠的向前努力修道辦道,將自己求道時,跪在明明上帝蓮下所立的宏誓大願,量力盡心的做到,自然可以返回理天,免受輪迴之苦。(三天主考聖訓十條大愿白話解說p16~18)

b.六祖壇經云:「佛佛為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自古以來,祖師心法都是口傳心印,單傳獨授,豈能隨意洩露?身為白陽弟子更應謹慎守天機,不輕易洩露。

c.非時、地、人不講—三寶乃是上不傳父母,下不傳子女,惟有求道人求道時由明師點授方可得知。若非點傳師傳道時,雖有點佛燈、請壇,若有新道親忘記三寶,則應請示點傳師,非經請示不可講三寶。

9.勿匿道不現:

*意義:凡做不到「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闡揚真理大道,渡人勸善向道」的,都叫作匿道不現。也就是不可因固執己見,而扭曲大道真理;或因個人的偏見自私,而只渡與自己有緣的人,沒有普遍性的渡化眾生。

*實踐:

廣結善緣—不論富貴貧賤,皆要一視同仁,見道成道,隨緣渡化,才能將大道真理廣為流傳。

即知即行—知道了就做,知道「道好」就去渡人,要即知即行,才不會耽誤眾生的慧命;切勿因不會講或所知不多,而不敢講。只有常講,才會讓真理愈說愈明,如此不但能自渡,還能渡人。

當仁不讓—要有「以仁為己任,不忍見蒼生受苦」的精神,主動積極的帶動道親,多參班、多渡人成全人,多參辦道務。

10.(乾)不量力而為者—

*意義:所謂量力而為就是衡量自己的能力,不能過度也不能不及,不及自然也不是一個菩薩行者所當為,過度則無法兼顧。(2009,天基中級講員教材p50)

*實踐:

把握當下—有智慧的人懂得及時把握當下,尤其修道人要及時行功立德,把握任一個有緣的眾生。

暸解自己—要暸解自己的能力,絕不信口答應他人的要求,修道人是不隨便打妄語的。

盡好本份—素其位而行,盡心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坤)不誠心修道者—

*意義:聲色貨利、情愛枷鎖,皆為障道之源。如不看破,不打開,日日茍安怠忽,不知誠心修煉,勢必空擔修道之名,一旦良辰錯過,徒遺千古之恨。

* 實踐:

專心一致 —修道要放下所有雜思雜念,以誠摯的心,一心一意才能入清淨地。

反觀自照—凡事多自我反省與自我要求,則當虛榮心起時,較易自制;當好高騖遠時,也才更容易將心收回。

請教前賢—坤道前賢在修道過程中較易心思雜密,故容易起煩惱,胡思亂想,信心不足,故要多接近善知識,遇困難時要主動請教前賢。



三、結論:

1.「非愿無以導行,非行無以證果」,因此,十條大愿便是引導每個白陽弟子走向成佛證果的必經途徑。了解十條大愿,便是明白本心、了愿證果的糧食;若違反十條大愿,便是違背良心,自遭良心的譴責,終日坐立不安,神魂不寧,心跳加快,如同雷打一般。

2.十條大愿乃成就自覺覺他之力量,是成佛的原動力。讓我們一起來學佛菩薩的救世精神,發個大愿心,濟渡世間有緣的眾生吧!



參考文獻:研究班專題2 民國89年 明德出版社(台北)

人生真諦 民國72年 三揚出版社(台北)

    三天主考聖訓十條大愿白話解說 民國79年正一出版社(板橋)

    一貫道總會191期

   2009年基礎天基中級講員班教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