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7日 星期日

三清四正--D105洪麗蘭

三清四正
中級講員班 第一組 D105洪麗蘭
壹、前言:
一、我們原本清淨莊嚴的本性,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生不滅清淨無染,自由自在。落於後天,陰陽對待,氣禀所拘,物欲所蔽,必須藉著修道恢復本來面貌。(新民班手冊p146)
放眼當今社會,人心不古,綱常失守,倫理道德觀念頹敗,一般世俗之人往往隨著此不好的風氣而潮流。因此嗿、嗔、癡、三毒惡習甚深,而無法自拔,「呂祖說:我命生來本自然,果然由我不由天」(明德新民進修錄22p)所以人生的旅途是彩色或黑白都是自選的。

二、眾生因為迷昧無知,犯上(三最大、錯、過、罪)

1.不承認自己有錯(不敢面對現實。)

2.不曉得自己犯過(吃飯桶中、不知天地幾斤重。)

3.不害怕自己造罪(闖了禍、面不改色。)更不知生死事大,輪迴不止,果報無數,業障現前也無法挽回累世的過錯。今我們有幸求得自古不輕傳的大道,它是一條脫離生死輪迴的明路。(尼伯爾新民班2004 ) 求道以後,我們一定要遵守「十五條佛規,」實踐「十條大愿」好好依法修行,將來必定能了愿還鄉。

三、有位前賢隨南極老仙翁遊天堂細說「罪過樓」:這裡頭記載著修道辦道以來的罪過錯,南極老仙翁云:佛堂每講一次三清四正,道親就進步一次,道親一回來佛堂道氣就不一樣,愈不講道氣就往下沉淪,道能夠辦這麼久,就是靠三清四正,因佛堂辦道傳道是要長久永恆的,所以要講修道人應該必修的功課,也就是基本的佛規和戒律,就是三清四正,佛規禮節。(三關九口對印信153p)



貮、本文:三清四正

一、所謂三清,聖凡清、錢財清、男女清。是修道者外在修為的基本應對態度,也是內在真修實煉的功夫。(林經理慈悲)

(一)何謂聖凡清:

為人則聖,救渡眾生,佛堂事務,修己立人之神聖天事。為已則凡,私人事務,無關道場,係道親之個人凡情俗務也。道場乃為渡化眾生之神聖場所,亦即眾人共同使用之場所,所謀之事,及眾生之事,我們應將眾人之聖事與個人之凡情俗務劃分清楚,切勿混淆不清(佛規禮節185p)(柯經理慈悲。)

以下有七條重點與大家共同參考、共同勉勵:

1、不借道做生意:開班講師常說:修道修心、辦道盡心、一位修道者絕不為人情所綁,如:不利用道親不易拒絕他人的情誼,從事保險、推銷貨品、生意投資、找工作、私人借款等、、、、如順利就沒事,不順的話就會影響道親及道場。比方說前些日,後學與幾位前賢到南部,拜訪成全道親時,在談話過程中,談到他附近有位道親很誠心也很熱心,如佛堂開班時,常到佛堂幫忙及成全其他道親,有一天這位道親竟開口要向他借錢或合夥做生意即可。當時他很為難並回答說,後學沒那麼多錢,也不懂做生意,但這位道親告知沒關係,可先向佛堂或其它道親借,並說這是投資性質,如有賺取之錢財,是要用於佛堂開班之經費為題,這位前賢自覺得這樣有點像借道做生意,就直接回絕,並告知這位道親,我們修道者要聖凡清楚,不要把屬於個人之凡事,與佛堂,混在一起,而誤導眾生修辦的方向與退道的念頭,且犯下無可彌補的業障。

2、不做選舉宣傳:「勿於佛堂大談政治話題,導致因政治認知不同,而造成道場之困擾」(佛規禮節實務186p)我們的張前人常說:修道者絕不可參與政治背景,只要國泰民安,誰當領導人都一樣。

3、不假公濟私:在道場上,公私要分明,絕不以道場之名義,來提升個人的聲望。(尼泊爾 新民班2004)後學曾參加一個活動,在過程中,當任會長常以團體名義之活動,而造勢自己的聲勢,如登報亮相,記者訪問等、、、此類,我們修辦道者絕不宜此行為而造成罪愆。

4、不挪用公物:佛堂的一桌一椅一紙一筆,及辦法會活動之茶飲、餐點,都是道親發心了愿佈施的,我們不可隨意取得,更不能輕意損棄,(比方說:法會及活動開完後,有剩餘之餐點,要先請示前人或點傳師慈悲,告知剩餘的東西很多怕浪費掉,可否分給道親们帶回家呢?)我們要遵守佛規,遵前提後,愛惜公物。

5、不攀緣認親:俗語說「話不投機半句多」佛堂是個大家庭,兄弟姊妹很多,誰跟誰好沒關係,最怕誰跟誰不好:就大條了、(有了分黨的差別。)佛堂裡,有了好與不好,就出現利益分別,譬如認乾爹、乾妹、乾女兒或結拜等……大家都是一母之子,一師之徒,要一視同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才能修出一條清靜解脫之道,否則凡情中的緣已夠束縳了,還來道場攀親引戚,這豈不混亂了「道之宗旨」自惹牽纏」。(佛規禮節實務187p)所以大家要遵守「道之宗旨」,敦品崇禮,信朋友和鄉鄰,在佛堂都是一家人要以平等心對待。

6、不談論是非:不必言而言是謂多言,多言招尤,不當言而言是謂盲言,盲言賈禍。(晨鐘149p正一出版社)

(1)言多必失,關聖帝君言:一個人造口過有多少?就要擔多少條的罪,上天斷我們的業力,就是依照影響有多大來判定的,這也會影響到道場的慧命,將來回天鐵定關「天牢」所以,道場上千萬不要談是非。多鼓勵、多慈悲、多勉勵,多成全(三關九口對印信、159 p)

(2)因果報:是非多果報就來了。「今生吐血為何因,前世挑撥離間人。今生缺口為何因,前世多說是非人。」(三世因果經14-17p越南中華研究班院長明本法師結緣品)

因此佛堂是清境聖地,不是凡人來說長論短的是非之地。所以我們修辦道者,勿明知故犯,而造成因果經的果報。切遵守佛規,謹言慎行。

7、不借前賢名,在社會人生觀念裡,財勢、名利、是為世人所誘惑的第一條件,因此上梁不正下梁歪,子女如有過錯或其它人際之過節,老爸就會仗著某人之財勢,名氣來解決問題,如這樣就會影響子女永遠不知過錯在那裡,而造成社會的少年負擔事件,日日益增,今逢大道普傳,我們身為一貫道之師尊師母的徒弟,要以身作則,如有過錯不得借道場名義或前賢(前人及點傳師)之名來掩飾自已的罪名,而要面對現實,勇敢於認錯並在仙佛師尊師母面前,實心懺悔立願了願,而負責一切過錯行為,才不愧是一貫道之弟子呀!

(二)何謂錢財清:

佛家一文錢,大似須彌山,虛心不實報,披毛戴角還(明德新民進修錄41p)(錢雖是萬能、無錢是萬萬不能,君子要財、取之有道。)

1、因果經文:今生牛馬為何因、前世欠債不還人「輪迴畜牲道」。種什麼因得什麼果,最後還是受到輪迴報。(三世因果經15p越南中華研究班院長明本法師結緣品)

2、現世報:在這「三期末刧時期,善惡分班」很清楚也很快成為現世報,比方某個佛堂,有位道親因向佛堂借錢急用,至今遲遲未還而產生他在事業上不順利,而在人生觀也無形中被折扣了人格,不值得吧!所以身為修道者絕不可知法犯法而罪加一等,請大家共同勉勵吧!

3、不貪佔功徳:若有前賢佈施財務給佛堂,辦道及經手人應將財務公告,帳目出入要清楚,不能隨便將道親佈施財務轉移,並交代財務是哪位道親佈施的,因為有些道親很在意自己的付出是不是有被肯定,若我們在這方面常常疏漏,可能導致道親不再來佛堂,我們不就是變相思考了嗎?不但佔人家功徳,還考倒道親之過(三關九口對印信163p)



(三)何謂男女清:

仙佛亦云(愛河千里浪,慾海萬重波)愛慾男女都是流浪生死的繫縛,一落凡塵,吸收天地五濁之氣漸長,又有生理、飲食、男女,五色五音之欲,不得自在解脫,使得原本清境的本性受到蒙蔽(佛規禮節實務174p)

1、清靜經云: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慾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唯見於空。

2、『漢關公,保皇嫂。秉燭心穩』當年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帶著劉備兩位夫人,投靠曹營、曹操有意安排,欲使關公亂叔嫂之禮。晚上置於一處,但他卻持著青龍偃月刀,通宵達旦,夜讀(左傳春秋)保護兩位夫人的安全,同時也維護了夫人的名節,實屬不易(關聖帝君戒淫經15p)

3、仙佛云:(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男女不親授,乾坤不並肩,同車勿並座,路行分後前,乾坤勿私語,私室勿交談)。我們修辦道之人對男女界限,因應時刻注意,多避嫌以壯外觀,言語行動務宜端莊嚴肅。故修行戒律之ㄧ的男女清,乃藉此已斷生死輪迴的根(佛規禮節實務174p)

4、『柳下惠坐懷不亂,何等清高』春秋時魯國的柳下惠當年遇到一位女子前來坐他的懷中,他卻一點也不受影響而動心,這是何等清高的行為啊!所以當時的人稱他為聖人。(三關九口對印信、55 p)

5、『魯仲連閉門不納,何等意義』:戰國時代齊國人魯仲連當年遇到一位婦人。因晚上遇到下雨,家中屋子漏雨。所以前來他家借屋躲雨,他怕男女授受不親,竟然把門關閉了,不肯收留,這在男女的劃分界線恐怕越逾而發生糾纏的行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三關九口對印信、55-56p)



二、所謂四正:身正、心正、言正、行正,是修道者內在人格素養的自我要求,也就是道場常提的內德涵養。(尼泊爾 新民班2004)

(一)何謂身正:

佛家有云﹕百千萬劫得此身,此身不向今生渡,更待何時渡此身? (尼泊爾 新民班2004))

1、潔身自愛:在世間的男女,如果能守身如玉,不去觸犯姦淫之事,保持冰清玉潔的身心本性,必然如無瑕美玉一般晶瑩剔透,有朝一日,回天之日,必然會有神仙來接引返回天堂,如果在世時能夠潔身自愛,不去行淫作樂,當陽間結束的那一天,到地府報到的時候,各殿閻王一定親自下殿來迎接你(關聖帝君戒淫經白陽弟子倡印)

2、以身作則:佛家說:此身乃是臭皮囊,但是成仙做佛要靠它,做人變鬼也由它﹔無怪乎老子說:吾愛此身,吾患此身。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這個肉體,不要讓不好的惡習染汙了有用之軀。如:殺、盜、淫。(尼泊爾 新民班2004)

(1)殺:上天有好生之德,戒殺生、害命、螻蟻雖小勿傷,勿存心凶毒。

佛云:(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後學某日經過一個地方,巧逢一台小貨車上載著一隻羊,後學看到這隻羊在流眼淚,後學暗想:可見這隻羊知道自己的命運將如何。所以修道當發慈悲心,戒殺,放生(明德新民進修錄33p)

(2)盜: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世間無不勞而獲的成功,人如好吃懶做,心懷不軌,而偷取他人財物,立下不好的榜樣遺世人,如此行為不恥,讓父母蒙羞而造下因果輪迴存在。

(3)淫:「淫為萬惡之首」,姦人妻女玷人閨門,在地獄中受苦五百劫不得脫生,為騾為馬又五百劫乃復人身,為娼為妓以報應前生,所造的惡業」。(關聖帝君戒淫經110p)

◎衡諸事實,在新聞節目上,或時有所聞,這是在道場內的修士,心有所偏邪,沒有及時改正,恐怕會使淫心另闢淫場,污染道場聖地。造下如此的惡業,將來勢必到地獄受苦,這是不變的事實,並非是虛言,難道不值得我們相信嗎?(關聖帝君戒淫經73p)



(二)何謂心正:

俗語云: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人要防備的是心地善不善良。)活佛師尊經常慈悲我們修道修心,萬法由心生,一切唯心造,一個人內心的想法是很重要的,正確的念頭可以帶領我們走向康莊、回到天堂,錯誤的念頭推我們走向黑暗、墮入地獄。可見心是造罪的起源,也是行功的原動力。因此不能讓人心容易犯到。如:貪、嗔、癡



1、貪:「貪是貧字殼」:即貪得無厭,酒色財氣無所不貪,有十想百,百想千萬,想盡辦法倒人家的錢,皆由貪心所起,修道之人萬不可有貪念,如能安貧樂道,知足常樂,自然不所貪求。(明德新民進修錄32p)。

(1)心正言順,慈悲化世,無貪無念,立志堅定,與眾生同離苦海(晨鐘339p)

(2)故事分享:有一天,十殿輪轉王對著甲、乙兩個小鬼說:「你們兩個投胎作人的時間到了。你們要轉生哪種人,任由你們去選擇和商量吧!一個是經常拿東西給別人的,一個是經常可以從別人處獲得東西的,任由你們去選擇和商量吧!」小鬼甲早就是個好佔便宜的人,冥王剛講完,就趕快跪下來求道:「大王作主,我要去做那個常常可以從別人處得到東西的人,因為這是我夢寐以求的事啊!」小鬼乙看了,當然十分生氣,但他還是默默不語,靜候冥王的安排。冥王看見小鬼甲的沾沾自喜,大笑一聲,贊嘆因果報應的不差。大聲判道:「令小鬼甲投胎到人間做乞丐,可以隨時向人乞討東西,小鬼乙投胎富貴人家,可以時常周濟別人。宣判至此,押走!」兩個小鬼頓時愕然,相對無言。(修德故事集37p)。

2、嗔:嗔恚也,若看人不順眼,便嫉妒怨恨,就是嗔心太重,我們修道人必須去掉嗔心,否則「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即使有多大功德,「一把無明火,能燒萬里功德林」亦將毀諸一旦。(明德新民進修錄32p)。

(1)故事分享:唐朝魚朝恩者,嘗啟請於南陽國師。國師善講無明,有日問於國師曰:「國師善講無明,何不將無明拿出一見?」國師曰:「現下國勢衰危,國奴何敢來問佛法?」一語「國奴」言出,氣得魚朝恩大叫:「和尚欺人太甚」。國師破口微笑曰:「此即是無明。」魚朝恩言下領悟,速收怒容,自滅無明之火。上例,可知魔火生於一時,若能迴光返照,低心下氣,無明從何而起呢?修道者能不慎重乎?(明德心明修錄63p)

3、癡:對人對事,深刻執著「痴心的人看不到真理,痴心的人聽不到真心話」清淨經云: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明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忘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沈苦海,永失真道。

(1)故事分享:從前有一個經濟學者,自以為學識蓋世,無人能比,故對他人常起傲慢之心,而且力斥宗教、靈魂之說為邪異迷信,不合時代朝流。一回,學者的獨生女兒雪莉身染重疾,躺在床上達數十天之久。到臨死的夜晚,雪莉奄奄一息的問說:「爸爸!我們永別的時刻到了。這幾天,在我心中一直哽著一個我認為最重要的問題,希望爸爸能答覆我,我已經不能再等了。」學者傷心的說:「我的小雪莉,你快說吧!爸爸一定答覆你,一定的!」「爸!我是一個將死的人了,我要知道,我死了以後,會往那裏去呢?」平常自以為了不起的學者,此時茫然自失,眼睛眶紅,一股如刀割的痛苦,湧上心頭,聲音哽咽,難以出口。「爸爸!快說!快說!我我....。」學者看女兒含怨斷氣後,熱淚奪眶而出,悔恨不已。這時候,他才領悟到一個臨死的人,絕不可能接受「人死如燈滅」的說法;從再也不敢輕視「生死」的問題了。生從何來?死歸何處?乃人生一大事,不明此,再大的學問,再大的財勢,足以倚恃嗎?(修德故事集8p)



(三)、何謂言正:

日常生活中則是謹言慎行,不妄言、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乃修道者最基本的戒律之一,亦是一個標準現代人的必修課程。(柯經理慈悲)

1、台語有一句話說﹕心歹無人知,嘴歹大利害,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修道人不該有此口業。

2、俗話說::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言一句六月寒。修道人要三好一公道,說好話、存好心、做好事。

(四)何謂行正:

古人說過﹕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坐而言,不如立而行。

1、古聖要我們知行合一,即知即行。恩師要我們聖凡並進,內外兼修。腳踏實地去做,要學就要學得像,要行就要行得正。(尼泊爾 新民班2004)

2、俗語:讀經不如講經,講經不如照經行。「知而不行、猶如無知」修道人必須致知力行(修道程序備要195p正一善書出版社。)

(1)故事分享:唐朝一位大詩人叫白樂天相識了鳥巢禪師,二人感情很好有一天白樂天向鳥巢禪師請教說:「如何是道呢?」禪師認真答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大詩人一聽,覺的道理太過平凡淺薄,於是就輕慢道:「三歲小兒得道!」鳥巢禪師立刻回答說:「三歲小兒得道,八十老翁行不得。」白樂天頓知自己的輕率,冒了一身冷汗,默然而退。

其實,道德條目是很簡單的,連八、九歲的小孩也懂,但是能夠力行實踐的人,就不多了。



叁、結論:

一、既為一個修道辦道之人,就是社會的清流,後學及眾人之典範。一切佛規戒律的精神,`當要在身心言行,各得其正,表裡如一,言行一致,隨時隨地嚴密檢點,深切反省,必須毫無不當之處,方能顯出道之尊貴與修道之殊勝。倘如有身心不檢點,舉止放蕩,心失克制,私欲滿腔,言語不謹,信口雌黃,行為苟且,動輒顛倒,果有此類似行為,則是空擔修道辦道之名,試問與名利場中之凡夫俗子又有什麼不同呢?(柯經理慈悲。)

二、師尊云:「修行路上多考驗,磨其心性主善焉,路途說遙在眼前了,且看爾等何以觀,若明其理人亦佛,端賴清靜覺性源,知易行難難行易,一念之差轉坤乾」。(老師的話第二輯94p)修道是要修覺與迷,覺者道就在眼前,迷者道就很遙遠。比方有位前賢平常對道很注重,常到佛堂幫忙做無畏施,不知為何。某日心血來潮起了一把無名火,燒掉了他所做的功德林,所以我們修道者絕不可妄形,得到(道)了就不知珍惜,等失去了才來婉惜,最後才覺得可惜,可是一切的功德已經毀於一旦。

三、師尊云(天災人禍,道劫並降、善惡分班)三清四正,是我們修道辦道之人,應絕對要遵守的戒條,如想把道辦得好,定要以身作則,嚴守三清四正之戒條,不得違犯,才能把道宣揚世界,「道之宗旨」...已立立人、已達達人,挽世界為清平、化人心為良善、冀世界為大同。



本文練講稿內容來源如下:

1.明德新民進修錄(天道之光出版社)

2.三關九口對印信(大道文化)

3.晨鐘(正一出版社)

4.修德故事集(正一出版社)

5.修道程序備要(正一善書出版社)

6.老師的話第二輯(明德出版社)

7.三世因果經(明本法師結緣品)

8.關聖帝君戒淫經(多識界圖書文化有限公司)

9.尼泊爾新民班2004(網站資訊)

10.佛規禮節實物(柯點傳師慈悲影印)。

11.新民班手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