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0日 星期三

佈施的真諦--D207陳建穎

佈施的真諦
中級講員班 第二組 D207陳建穎
壹、佈施的人有福
一切的福報,皆由佈施而來,所謂佈施,就是將自己的財物或慈悲之心,施惠給一切眾生。因貪慳是障礙世人上求佛道,引人迷惑的第一號敵人,在貪、瞋、痴三毒之中列首位,故要修行首先要去除貪執心,就要從佈施下手。在雜寶藏經的第五卷:有一位貧窮的女乞丐見許多富人長者用種種的飲食供養眾僧。心想「那些人前世佈施修福,所以今生富貴,現在他們又這麼努力佈施,來世更加尊貴。我前世不修福德,今生貧窮,如果今生不佈施,來世一定更貧苦。」想到這即毅然決定佈施準備拿來買東西吃的兩文錢。本有人佈施時,都由知客師出來向施主祝福,但這次却是住持大和尚親自為她祝福和迴向:「大地上,所有的一切寶物,在這童女的心中,是全能施與出家人的。你的佈施,原是為了修福,現在我祝福你永離貧窮的苦痛!」她歡喜的離開寺院,睡在路邊的大樹下,國王見此女子很有福德,便帶回皇宮,立為第一夫人。當了皇后以後,為了報答師父的恩德,用車子載了許多飲食和珍寶來佈施。結果此次却是知客師,王后覺得奇怪忙問住持是何因,住持和尚說:「夫人你從前佈施兩文錢時,心地非常虔誠恭敬,是至高可貴的,我沒有親自為你祝福,恐怕對不起你,現在雖滿車珍寶飲食佈施,但心中懷有我慢之心,佛法不重物質,而重發心,所以我這次無親自為你祝福。(宣講因果故事集215頁)佈施能度慳貪與貧窮,且能引得廣大財富與福德,所以六度萬行,以佈施為首。

貮、佈施有哪些好處
運心普周謂之布,克己惠人謂之施

菩薩修行,是福慧雙修的,也就是以福來濟度自己,以慧來莊嚴自己,期證佛果。而所謂的修福即為布施行功。因此佈施對身為菩薩行者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歷程。(自性本具足為何還要修道 31頁)

1.佈施是解脫苦惱的第一步
世人之所以有貧、富、貴、賤之分,都是依自己累世業力與有無佈施而決定。

佛經上有這樣的記載:有位國王深信佛法,在一次齋戒會上,特別以一問題請教資深師父說:「長老啊!什麼緣故,同生為我國人者,他們的際遇却不同呢?有的長壽、有的夭折;有的孱弱多病、有的強壯;有的俊美、有的醜陋;有的富足、有的貧窮;有的高貴、有的卑賤?」資深的師父聞國王如此問,沒做正面答覆,反問道:「國王陛下啊!為什麼所有的水果都不一樣呢?有的酸、有的鹼、有的苦、有的辛、有的澀、有的甜呢?」國王答以:「我想,那是因為種子不同的緣故吧!」「這就對了,人會有不同的際遇,就是因其個人前生所帶來的業力不同的原故。佛曾說:「一切眾生都得承受過去諸世所傳與的無形遺產,每個人都是自己造業的繼承者,就因有業力的因素,所以有低賤或高貴之分別。」(道德淺言下冊18頁)事實上人死了什麼也帶不去,所帶得去的便只有我們在世所做的一切善惡業。古人云:「一旦無常到,方知夢裏人,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六波羅密多經云:「施捨財物能饒益眾生,可以成就無上的福德和智慧。」故布施是解脫苦腦的第一步。



2.佈施能攝受眾生的妄心、執著心

真誠的佈施,能讓接受佈施的眾生或旁觀佈施的眾生,在其內心中升起反省的念頭,若有誠,則自性光的迸發,必然逐漸將貪妄心、執著心攝住、降伏,漸漸展現自性的虔誠之心,唯有看的開,放的下才能回復本性之自然,這是步上修行的初步。佛於菩提樹下開悟之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俱有如來智慧德行,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布施波羅密006頁)以前有位老和尚,有意要重新修建佛殿,特地到較有錢的鄉鎮化緣。但因報紙常登某某人假借蓋廟名義、斂財,故化了數天,竟無人肯發心捐助。後來有一流浪漢看不過去,就把往常積蓄下來的錢,全部都施給老和尚,因而感動了很多人,也慷慨解囊。所謂『真佈施不怕假和尚』。佈施是出自真誠之心,就不必考慮做了之後會不會受騙,只要認為這是滋養我們慈悲心的好機會,很恭敬地佈施就對了。



3.佈施食得五福

施食五福經上說:「一者施命(世世長壽) 二者施色(姿貌端正) 三者施力(力多體壯) 四者施安(心安無慮) 五者施辯(辭有辯慧)」



4.佈施是別人受益、自已歡喜

所謂佈施,就是將自已的財物或慈悲心施惠給一切急需要的人。佈施自已心愛的財物與對方時,就如同灑香水,受者實惠,施者歡喜。『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捨的是世間有形有限短暫的財力、時間與精力,得的卻是無形無限永恆的心靈喜悅與福德。(佈施波羅密007頁)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小女孩上夜市。夜市的中央,坐著一個年近古稀的老乞丐,穿著單薄的衣裳,懷裡抱著睡著了的小孫子。低著頭,謙卑地看著裝零錢的小盤子。過路的行人,像投籃似的,稀稀落落的把銅幣丟進盤子裡。小女孩扯著她媽媽說。「媽!我可以佈施嗎?」年輕媽媽高興的拿出錢再次叮嚀:「記得要恭恭敬敬的把錢放下去,絕對不可以丟的,知道嗎?」事後,小女孩不明白的問媽媽,為什麼?年輕媽媽反問:「乞丐是不是媽媽懷胎十月生的?」小女孩點點頭。媽媽又說:「這就對了!同樣是人,都會有尊嚴。我們的處境比他們好,佈施一些是應該的。如果佈施時,看不起對方,不但缺乏誠意,而且會使他們的尊嚴掃地,自尊受創,那就不應該了。其實不是任何人都願意接受佈施的,我們對願意接受的人,該心存感激,是他們讓我們有種福田的機會,有機會表現「雪中送炭」、「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慈悲;如果她們能因此衝破困境而堅強的站起來,我們不是更感到安慰嗎?如果世上人人如此,無限溫情灑滿人間,光潔和祥的大同世界,就呈現在眼前了。



5.佈施能功德迴向

所佈施的功德可迴向給活著或死去的人,其方法是要先做一些善事,例如,渡人求道、印善書、救濟貧苦災難、助開荒辦道等,以歡喜心默念迴向的對象與迴向的目的,便可讓對方可得到感應。



參、為何要佈施

(1)肯佈施的人就是菩薩,寶雨經云:「觀見一切有情,造極惡業,施財攝取,令彼遠離所做惡業,安置善處。復起思惟,佛說佈施是菩薩,菩提由佈施故,得斷三種不善之法:所謂慳貪、嫉妒、惡思,是故我應學於如來,隨所有財、常行佈施、雖復施與,不起慢心。」 (自性本具足為何還要求道修道。32頁)

(2)行佈施的人,就是為將來存最堅實的財富,因錢財依經典上的解釋,它是屬於五家所共有的。所謂五家就是盜賊、水、火、惡王、敗子。所以說財是不堅固的。不怕你的金錢多,這五家都會替你用完的,我們若想把所有財產保住,不讓這五家奪去的話,那就得依佛所教『以不堅之財』貿易堅固之財,換句說是以那有形有限的佈施去換取無形無限的功德法財。故人人應時時多行佈施。

(自性本具足為何還要求道修道。32頁)<金剛經:妙行無住分第四>菩薩於法,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 味、 觸、 法布施。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佈施,福德不可思量。

<金剛經:依法出生分第八>

若人滿三千大千七寶,以用佈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3)佈施是菩薩渡化眾生了脫苦海到達清淨自在之法門菩薩有六種渡化眾生,從煩惱、執著的此岸到達清淨自在的彼岸之方法,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 智慧其中以佈施為第一優先,因為佈施乃是最方便、最容易修行的法門。大般若經的第597卷說:「一切修行當中,應先行佈施。佈施是仁愛和慈悲的表現。」人人均有能力做到。亦是讓充滿貪、瞋、痴、愛的眾生轉化為充滿慈悲喜捨的菩薩。



肆:如何力行佈施

所謂「力行」,就是主動進行,並且積極的進行、不懈的進行,只要一有機會,都不放棄,並不斷地擴大佈施的範圍,一直做到成為自然的行為,沒有一點勉強的目的,就像呼吸一樣的自然,這樣的佈施,才能成就無上的正等正覺。

(一)財施:

將本身所擁有的錢財、物品、肉身,佈施給需要的人,使之得到利益,即是財施。可分為外財施與內財施兩種:

□ 外財施:布施身外之物如錢財、飲食、車乘、茶水等……以濟助孤寡、貧困。或印善書、刷訓、助人開荒辦道等……以達廣結善緣。財施是三施中最易行的,它並不需有上千萬的財物、也不需要有高人一等的智慧或強而有力的身體,始能做到。只要能恭敬地將自已所擁有的物資、不論價值多少,均可用來佈施,所謂『一千不嫌多,一元不算少』全在一片虔誠之心,只要出於一片慈悲和憐憫的善心,此謂財施功德。

□ 內財施:

佈施自己的身體、包括眼睛、骨髓、血液及各種器官、、、等,都是內財施。這是「拿東方之財,買西方佛地」可說是一本萬利,如取井水愈取愈多。詩曰:「佈施濟人財,明中去了暗中來。施財猶如井中水,已邊吊起一邊盛。三日五日不打水,何曾淹到井檻邊。」

(二)法施:

講經說法,勸人為善,釋疑解惑,使眾生明理。使眾生皆能行其正道,脫離苦海,同登彼岸。法施的範圍極廣,小自贊許人為善,著書立說。大至說法渡眾,傳佈真理,皆有無量法施功德。法施可分聞法與說法。



聽聞真理:能使自性的智慧大開,對於自已的習性,脾氣毛病會因對真理的體悟,而有堅定無比的毅力掃除。聽聞真理不需花錢,只要肯接受,就可以得到非常殊勝的福德。《佛教故事大全》有位婆羅門拿了很多的骷髏,沿著華氏城的街上去賣,可是沒有人買。婆羅門很生氣地大聲喊著:『你們城裏的人真愚痴,如果你們不向我買骷髏,我要說你們很小氣……』。這時,有位在家修道者,怕對方造口業,毀謗他人,便向婆羅門買骷髏,但他用銅線一一去穿骷髏的耳朵。如果穿得過的,就高價收買;穿過一半的,就給較少價錢;穿不過的,就不給錢。婆羅門覺得很疑惑。修道者解釋說:『耳朵能用銅線穿過的骷髏,表示死者生前聽經聞法,而且智慧較高,所以我出較好的價錢。耳朵只能穿過一半的骷髏,表示死者生前雖聽經聞法,可是不善於理解道理,所以我給較少價錢。至於穿不過的骷髏,表示生前從未聽經聞法,所以我不給錢。』《道德經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傳聞真理:道德經曰:「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天不言、地不語。故替佛宣言,代天宣化,講解道義,勸人求道,修道是我們白陽一貫弟子的天職。目前社會道場之興建到處皆是,這是行法施與聽經聞法的大好機會。其實法施並不一定要上講台向大眾演說才是,它是不受時空限制,在任何地點,任何環境均可行法施,既使是一人對一人的開示也是法施。《佛經大智度論》有記載著,傳聞真理有十大利益:

1.聲譽遠播2.身體端莊3.心常歡喜4.普受恭敬5.除盡煩惱

6.威儀顯赫7.常受人愛8.辯才無礙9.大智清淨10.離苦得樂,證得涅槃。



濟公活佛曰:「法施的真諦,是在啟發修道人的良知良能,激發修道人的善心慧解,散發修道人的熱忱力量,悉發修道人的菩提悲願。」又說:「講道並不是為名聞利養而說,不是為勝過別人而說,不是為受眾尊敬而說,不是為功德意見而說;而是為上帝真理而說,為勸化眾生而說,為了愿發心而說,為消滅業障煩惱而說,而是願當眾生媬姆,在五濁世界點明燈」 (講道十則1-2頁)



(三)無畏施:

具有大無畏精神,幫助弱小無依,仗義直言,救人活命。如遇魔考毫不懼畏,能承當一切,保護道場,忠心耿耿等此為大無畏施:或去做對眾生有利益的事。如解除眾生的恐懼、焦慮或多主動帶道親接近道場,做到「不離佛堂,不離前賢、不離經典」的三不離,藉著班程法會的道氣,以激發大眾的道德勇氣,接受真理的滋潤,成全更多的有緣佛子上岸,均屬無畏施。但有些人自認為打掃佛堂之功德大,而不願至廚房幫忙或打掃廁所,這就失去無畏施的真實義。其實我們內心能無所求,認為這是我們能行功了愿的機會,是為眾人服務的最簡單方式,而不畏風吹雨打,不畏工作辛勞,持之以恒地在做這些平常人所不喜歡做的事,這種慈悲和忍讓的心胸才是真正的無畏施。



七種不需花錢的佈施:有一人向佛訴苦:「我不管做什麼事都會失敗,這是為什麼?佛說:「因你從不布施!」那人答說:「可我是一無所有的窮人!」佛開示:「即使你沒有財富,也可以給人七種佈施!」

1.為和顏施。2. 為言施。3. 為心施。4.為眼施用慈愛和氣的眼神看人。5.為身施:身體力行幫助別人。6.為座施。7.為察施:不用問對方就能察覺對方的心,並給予相對其所需的布施。



(四)身施:

不要說我很窮就不肯布施,再窮的人只要真心布施,自己吃剩下來的飲食、麵包、渣子,也可轉施給蟲蟻,亦是有福德。再窮的人也有雙手吧?以身體而行布施,把路上的石頭或荊棘移走,不要讓行人受傷,這也是佈施。

(五)語施:

就算沒有體力去幫助人,也有嘴巴吧?讚嘆他人行善,也是好事;講好話,讓人寬心;鼓勵的話,讓人生信心;安慰的話,讓人得到平撫。一句對人有利益的話,不費銀錢,只要你有心,都有可能成為未來成佛的助力呢!

(六)意施:

包括心中的祝福、祈禱、關懷,都是意施的一種。就算手不能動、口不能言,只要你還有思想,想著將來身體好的時候,或者來世也要行布施;就算立刻就會一命嗚呼了,只要在你的意識,存有一念的布施心,如果沒求道,來世也一定可再得人身,不至墮入鬼道。

(七)全家施:

就是毫無保留的奉獻,家中的每個人都有布施的行為,不論是出國捨身辦道、行財施、度人成全道親、幫辦道務、解人疑惑困難、做社會義工等,一家大小,不分男女老少,不分事情大小,都能隨時隨地的付出,便是全家施。從前有個村莊裡的一戶程式人家,住著成大夫妻及一而一女。他們家境清苦,但心善好佛。有一次看到村內一座雄偉的關帝廟因經費不夠,年久施修甚為陳舊,雖有翻修的想法,卻礙於家境的清苦,能力不足而無法整修,從此之後他們的心也難以平靜。最後他們到廟裡找住持商量,並邀請村內幾位富豪商議,希望能此化緣以重建廟宇,於是準備了豐盛的菜餚請各位富豪。大家到齊後,各自再三辭讓上坐大位,最後由程大上坐。等大家吃的差不多時,住持便把原意說明給各位富豪知道,然後將緣金簿取出,各富豪均不願先簽財施,最後提議由上座的人依序來簽。上坐的程大就一筆毫不猶豫也不顫抖的簽上「全家施」。本只想布施十萬元的首富邱員外,一見首欄「全家施」,一比之下,十萬不是太寒酸了嗎?於是一改初衷填上三十萬;第二位員外原想拿出五萬,一看,如果五萬簽在三十萬旁邊,我不變成小氣員外了嗎?所以就大方的簽上了二十五萬元、、、、、、。這次的化緣非常的順利,而且一次就化足了重見廟宇的金額,真是關聖帝君的顯靈大因緣啊!到了破土當天,每位員外及善士大德,都不約而同的來一睹到底「全家施」的數目是如何的龐大?結果看到程大帶著妻子及一兒一女,手上尚有包袱前來,並以虔誠的語氣說:「我賣掉了土瓦房子一間及旱田五分,所得現金五千元,尚帶有妻子三人,動工期間的小工或內外事務,一切盡可託付,這就是我的全家施。」大家聽了內心敬佩不已,甚至有人被感動的熱淚滿匡。



伍:佈施的困難與障礙

1.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自性受後天的影響產生太過自我保護,總是擔心付出的後果,以致不敢隨便付出行善。俗云:「真布施不怕假和尚」因執著自己的看法,所以才會自認為本身錢財不多,惟恐佈施後,會更貧乏。

2. 自認為學識不足或將所學到的真理保留,惟恐他人亦會。俗云:「常滾動的石頭不生苔」。教學相長,又能增長智慧,廣結善緣。

3. 將自已心愛的東西如收藏品及長期習慣使用之物品,捨不得佈施。(佛說八大人覺經)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陸:修道與修福(佈施)之差別

從前,有一個羅漢出外乞食,連續一天一夜沒有得到飲食,餓著肚皮回來。經過象厩,看見國王心愛的白象,滿身正披著珍貴的瓔珞,悠閒的耍著,便感嘆的說:「唉!你是不如我,可是我也不如你呀!」白象聽了,號了幾聲,從此不再進食。

不久,象師把此事告訴了國王,國王便請了羅漢來問道:「你到底唸了什麼咒?使我的愛象不再進食了。」羅漢稟道:「不敢隱瞞大王,我與白象,前生都是佛門中的同修。我專修智慧,不修福德,所以今生成了羅漢,但是福薄,常常餓著肚子回來。而他呢?前生好修福德,不修智慧,不持戒律,因此今生才墮落象身;但福報極大,受到大王豐富的供給。我知道了這段因緣,所以才對牠說:『唉!你是不如我,可是我也不如你呀!』白象不再進食,可能是明白我的語意,心生懊悔的原故吧!」國王聽了。點頭說道:「原來是這樣子。」「是的,唯有福慧雙修,才是學佛的正道啊!」(修德故事集117頁)

 六福壇經(疑問品第三)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師尊云:神佛本慈悲,都想救苦救難,使世人無災無病,可是世人平時造罪,惡念不止,災源病因不斷,神佛縱然幫助你一時,又如「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根本無濟於事。所以說﹕「愚人求福不求道,智人求道不求福」。若不知求道修德而一昧求福,福不會來,縱然福來也是短暫性,福如缸水用完便盡。故言﹕「修道無盡時,求福有盡日。」所以求道有餘福報自來。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世人切勿不修道德而貪求福報,這如同向人借錢來儲蓄,或貸款來享受,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白陽弟子的修持理念﹙二﹚明理實修16~17頁﹚



柒﹕如何達到圓滿清淨佈施

1.佈施時施物、行為要清淨:

※ 不贈造成犯罪之物品;刀械、毒品、賭具等,皆不能用來贈送。

※ 不贈造成殺生之物品:釣魚具、殺蟲劑、農藥、肉食等,足以殺生之物品,以斷因果。

※ 不贈不義之財:偷、搶、拐、騙的錢財,勿拿來助人,以免增其貪妄,造下因果。

※ 不贈己所不欲之物:勿自己不喝酒卻以酒做贈禮,自己不抽煙卻贈人以菸。

佈施時最佳的行為是親自佈施,不假他人。例渡人時態度要恭敬、親切、和藹、不高傲、不虛偽;帶人去求道時,要親自接送;講道時不可太主觀,抨擊他教或他人;辦佛堂一切事時,要推功攬過,切忌高傲。

2.佈施時見解要清淨:

佈施貴在無條件,所以佈施時,應沒有分別心,不與他人比較;不為了討好前賢而做,不是為了受人讚賞而佈施;也不要是為了要求得到吉祥而佈施;更不是為了求回報。(道德經、觀徼章第二)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己。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故最重要的是要去我執<金剛經妙行無住分第四>:「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即佈施後,即忘了我在佈施,不要時時存著我在佈施之念頭,以及對方在接受我的佈施,亦不計較佈施財物的多寡與優劣,此為「三輪體空」,也就是「無我、無人、無相」的自在解脫心,這個解脫便是「平常心」,如此見解之佈施才是清淨的。

3.佈施時心念要清淨:

※ 以平等心佈施:佈施不宜對點傳師較恭敬,一搬道親較隨便;對高學歷有錢人較熱心,沒學歷、反應慢,就冷淡沒耐心。

※ 以歡喜心行佈施:將所有事都當成「本分事」,自能歡喜做,甘願受,才不會勉強或受人情所綁。

※ 以慈愍心行佈施:沒有任何目的,只有一片的慈悲,不忍眾生受苦的心。

※ 以忍辱心行佈施:修行中有可能會遭遇別人的誤解,忌妒或考驗,此時要忍辱隨和,切忌躁進,亦無須急於辯解。

※ 以不悔恨心行佈施:當有人冤枉、污辱、毀謗你時,應以同理心關想、包容,切忌記恨,否則一邊行善,一邊漏,如竹籃打水一場空。

4.佈施時言語要清淨:

佈施時說話要謙卑恭敬,不講綺語,惡口、兩舌,不可一邊打掃佛堂,一邊發嘮叨,或嫌他人所做的都不夠好,挑別人的毛病,如此縱有再大的功德,也會被抵銷掉。用柔軟悅耳的道理來鼓勵安慰對方,使受者很歡喜地接受,使其心靈得到清淨拔除痛苦。又如講道或渡人時,必須隨緣渡化,視對方所需而宣化真理,勿談論是非、政治,使受者能心悅誠服地普受真理之滋潤,回復本性之自然,同返理天。﹙佈施波羅密110~132﹚

5.佈施時智慧要清靜

佛言:「一切善法都以慈悲心為本」。人之所以會行佈施,第一個念頭就是憐愍對方之貧困、可憐及痴迷,而發慈悲心施捨財物。故首先要明白佈施的真正意義,是為了使眾生的善根早日成熟,藉著佈施此世人最易行的菩薩行,化解世人的貪慳心而不是在追求佈施後之福德。



捌、結論:

財施是以財助道,法施是辦道,代天宣化,救渡原人,無畏施是護道辦道犧牲一切。人人都可行佈施,佈施後福德雖然有優劣,但我們布施的心應平等,不可有厚此薄彼之分。其中之精神尤在內心之念,是以何種心在佈施。故大學云:「慎心物於隱微,遏惡意於動機。」如此的佈施便是清淨的佈施。

 六祖壇經(行由品第一)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我們知道蒃德是有修有證,多修多得報感人天供養是可羨慕的;但是人天福報一完,五衰相現,不免又是生死輪迴。

 六祖壇經(懺悔品第六)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佈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